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命題點:文化常識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0-28
465

命題點3:古代稱謂
【百姓】商、周時通指貴族。戰國后用以通稱平民。類似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職業】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朋友關系】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o
【年齡】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C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
耄(mao)耋(di6)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摽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長壽的雅稱】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77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看似八十八三個字,故借指88歲。
白壽:指99歲。“百”字少一為九十九,“百”“白”同音,故此借指99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為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上壽指90歲以上,中壽指80歲以上,下壽指60歲以上。
另外長壽還有一些別的稱呼:而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指60歲)。
【別稱】
父母稱高堂、椿萱、雙親。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岳父、泰山。
兄弟稱昆仲、棠棣、手足。
老師稱先生、夫子、恩師。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堂稱寒窗、雞窗,同學稱同窗。
女婿稱東床、東坦、嬌客。
父母死后稱呼加上“先”字,父死后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后稱先母、先慈、先妣。
同輩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后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謙稱】
古代君主自稱孤、朕、寡人、不谷。
一般人自稱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
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
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內人、山荊,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
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稱父親為家父、家尊,稱母親為家母、家慈。
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稱舍弟、舍妹、舍侄。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
老、故、逝、終等。
命題點4:地理名勝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中國一詞最早在漢語中是首都的意思,“國”是城市的意思,中國則是指“中央城市”。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于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后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也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此外常說九州八極。九州:中國古代地域共劃分為九州;八極:九州之外最邊遠的地方。九州八極指天下所有遠近的地區。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又稱“天下”。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1.泰山(山東,1987.12)’
2.黃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一樂山(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自然遺產】(10處)
1.九寨溝(四川,1992.12)
2.黃龍(四川,1992.12)
3.武陵源(湖南,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2003.7)
5.大熊貓棲息地(四川,2006.7)
6.中國南方喀斯特(石林一云南、荔波一貴州、武隆一重慶,2007.6.27)
7.三清山(江西,2008.7.8)
8.中國丹霞(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浙江江郎山,2010.8.2)
9.云南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澄江,2012.7.1)
10.新疆天山(新疆,2013.6.21)
【文化遺產】(30處)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2.長城
3.敦煌莫高窟
4.明清皇宮
5.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6.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7.曲阜孔府、孔廟、孔林
8.武當山古建筑群
9.布達拉宮
10.麗江古城
11.平遙古城
12.蘇州古典園林
13.頤和園
14.天壇
15.大足石刻
16.明清皇家陵寢
17.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18.龍門石窟
19.都江堰一青城山
20.云岡石窟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2.澳門歷史城區
23.安陽殷墟
24.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5.福建土樓
26.“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
27.內蒙古元上都遺址
28.云南紅河哈尼梯田
29.中國大運河
30.絲綢之路
【文化景觀】(3處)
1.江西廬山
2.山西五臺山
3.杭州西湖
【中國名勝】
古代四大都——北京、西安、洛陽、南京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四大名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湖南岳陽樓和四川越王樓
四大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四大名亭——安徽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愛晚亭、浙江湖心亭
四大名園——北京頤和園、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留園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
四大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河南嵩陽書院、河南應天書院
【四大古都】
十三朝古都——西安(西周、秦、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時間跨度1200年左右。)
九朝古都——洛陽(所謂“九朝”指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晉。)
六朝古都——南京(三國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創建明朝,改稱南京,是為南京市名之始。)
五朝古都——北京(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首都)
命題點5:科舉制度
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中“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闡,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土,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的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中“傳—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日:‘君賜不可違也。’”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茍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茍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命題點6: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托人辦事用“拜托”;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斧正”。
命題點7:飲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五牲】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麇、鹿、麏、狼、兔;還有一種指麏、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后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o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簋(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簋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o)、甑(zeng)、甗(yon)、鬲(1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鑊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彝、卣(y6u)、礨(1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羹】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種是肉羹,制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貧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為羹,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膾炙】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柜、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命題點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宮調】音樂術語。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音階的起點,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音階的起點的調式稱“宮”,即宮調式,而以其他各聲為主者則稱“調”,如商調、角調等,統稱為“宮調”。
【十二律】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各律稱“律”,偶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俗樂】古代各種民間音樂的泛稱。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雅樂”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內容和情調而已。有著名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樂、各地各種樂曲,其中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寶。
【雅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時所用的樂舞。周代雅樂是指“六舞”(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鑊、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后兩種屬武舞)。以后歷代統治者都把這奉為樂舞的最高典范,認為它的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故稱之為“雅樂”。各個朝代均循禮作樂,歌功頌德,此類樂舞統稱為“雅樂”。
【春江花月夜】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后主(陳叔寶)所創,原詞已佚。隋煬帝、溫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其由來傳說不一:有的說,唐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歸而作之;有的說,此曲是《婆羅門曲》之別名:有的說,唐玄宗憑幻想寫成前半曲,又將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改編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詩,對此曲的演唱做了詳盡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后決戰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技巧,表現古代戰爭中干軍萬馬>中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此曲是傳統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種射技。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敘述了四種文具的品類及故事等。這些文具,制作歷史悠久,名手輩出,且品類豐富,風格獨特。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書法】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漢字經歷了篆、隸、楷等發展階段,技法日精,在文字書寫的點畫篇章之間,表達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養、氣質等精神因素,遂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用筆、結構、章法為書法之大要。從商周甲骨文、兩周金文、秦篆、漢隸,以及魏晉到唐宋楷、行、草,書體繁復,流派眾多,涌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等偉大的書法家,留下了《蘭亭集序》和《自敘帖》等珍貴書法遺產。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陽文陰文】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操的象征。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
命題點9: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于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并被統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1日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于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后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復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后,有續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千家詩》和《重訂干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后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一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于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瑯瑯上口。每篇的簡要評注,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后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豐,作者曾廣泛查閱并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余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后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著名類書,由北宋李昉等奉敕編輯。因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余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余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經史子集】我國古代圖書分類。經,指儒家經典;史,指各種體裁的史學著作;子,指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學書籍;集,指詩詞匯編。
【爾雅】我國最早的釋問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研究者認為,此書是西漢初年的學者們編輯周秦至漢諸書的舊文遞相增益而成。全書計十九篇。累計各篇條目共二于零九十一條,釋詞語四千三百多個。它的豐富的詞匯訓釋,是研究古代語言學的重要資料;它的釋詞方法、編輯體例,對后世發展影響很大。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義的字典。東漢許
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異體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個。首創了部首分類法,將一萬零五百十六個宇歸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義,再按六書說解形體構造,并注明讀音。
命題點10:藝術成就
1.中國民族樂器
我國民族樂器分為四類: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拉奏樂器、打擊樂器。
【吹奏樂器】笙、笛子、巴烏、嗩吶、簫、塤、葫蘆絲
【彈撥樂器】箜篌、阮、古琴、古箏、琵琶、揚琴
【拉奏樂器】馬頭琴、二胡、京胡、板胡
【打擊樂器】編鐘、云鑼、磬、鼓、鑼、鈸、木魚
2.五大劇種
中國戲劇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逐漸形成了“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
京劇:它形成于北京,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與豫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為榜首)。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出現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閣立品等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大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越劇: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王(文娟)派、竺(水招)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
3.京劇行當
在京劇發展早期主要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行當,后在京劇中主要經譚派創始人譚鑫培先生帶頭修改將“末行”(該行當多為扮演中年以上男性,一般專司打頭出場者,取其反義日“末”,如同大花臉反稱“凈”一樣)逐漸并入“生行”,從而形成了今天京劇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4.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梅蘭芳】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
【程硯秋】《四郎探母》《賀后罵殿》《三擊掌》《汾河灣》《朱痕記》《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戲則有《青霜劍》《文姬歸漢》《梅妃》《紅拂傳》《春閨夢》以及后期的《鎖麟囊》《女兒心>。
【尚小云】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
【茍慧生】傳統戲有<金玉奴》《花田錯》《英杰烈》《游龍戲鳳》《兒女英雄傳>等。其新排劇目的數量之多為四大名旦之首,有《釵頭鳳》《荊釵記》《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繡襦記》《霍小玉》《香羅帶》《還珠吟》《杜十娘》《紅娘》等。
5.中國四大名劇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主要人物:崔鶯鶯、張生、紅娘。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主要人物:柳夢梅與杜麗娘。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要人物:侯方域和李香君。
《長生殿》,作者洪昇,主要人物:唐明皇和楊貴妃。
6.元曲之“四大”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元曲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移動端訪問: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命題點: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