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第二節學前兒童發展理論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7-06-29
889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三.格賽爾的成熟勢力學說
?四、皮亞杰
?五、維果斯基
?六.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人的天性本能
?一種是生命本能,指引著進食、睡眠等維持生命的活動和身體其他需要;
?另一種是死亡本能,是人類本性中存在的破壞力量
?兒童的社會化正是通過對本能力量的控制實現的,此時本能沖動經常為潛意識所壓抑。
?2.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將構成人格基本成分的本能能量分為3種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服從于“快樂原則”, 最早的、生物的、非理性的部分,要求滿足生命本能的需要。
?自我是個體的理性方面,它按照“現實性原則”起作用。
?超我是由自我發展而來的人格成分,它按“道德原則”起作用。
?3.心理性發展階段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稱為原欲或里必多(libido)。
?兒童經過心理性發展的5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4.早期經驗與防御機制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1. 基本理論觀點
?人格發展學說既考慮到生物學的影響,也考慮到文化和社會因素。
?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包括有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環境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他把人的一生劃分為8個相互聯系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包含著兩個對立的、相互斗爭的特定心理社會任務
?2.人格發展階段
?嬰兒期:社會危機是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
?兒童早期:心理社會危機是自主對羞恥和懷疑,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懷疑
?學前期:解決主動對內疚的沖突,建立主動性。
?學齡期、青年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出生至1.5歲)基本信任對不信任——信任感
?第二階段(1.5—3歲)自主對羞怯和疑慮——自主性
?第三階段(3—6歲)主動性對內疚——主動性
?第四階段(6—11歲)勤奮對自卑——勤奮感
三.格賽爾的成熟勢力學說
1.遺傳與發展的關系(遺傳決定論)
?發展是遺傳因素主要產物。
?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地進行的。
?雙生子實驗
2.發展的特點
發展的本質是結構性的
發展的原則:發展方向的原則、相互交織的原則、機能不對稱的原則、個體成熟的原則、自我調節的原則
3.育兒觀念:尊重天性
移動端訪問: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第二節學前兒童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