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嬰幼兒身心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1079

2.幼兒中期的心理特點
4~5歲屬于幼兒中期。幼兒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以下心理特點:(1)愛玩、會玩?;顫姾脛?br/> 幼兒都喜歡游戲。但小班幼兒雖然愛玩卻不大會玩,大班幼兒雖然愛玩,也會玩,但由于學習興趣日益濃厚,游戲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中班的幼兒明顯比小班的幼兒活潑好動,動作靈活,頭腦里主意也多。
活潑好動的特點在幼兒中期更為突出的原因是:第一,中班幼兒經過一年的集體生活.對生活環境已經比較熟悉,也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制度;第二,4~5歲的幼兒在心理上進一步成熟,特別是神經系統進一步發展,興奮和抑制過程都有較大提高。
(2)思維具體形象
中班幼兒的思維可以說是典型的幼兒思維,他們較少依靠行動來思維。但是其思維過程還必須依靠實物的形象作支柱。中班幼兒常常根據自己的具體生活經驗理解成人的語言。為了讓幼兒明白教師說的話,必須注意了解幼兒的水平和經驗,避免說過于抽象的語言。語言教學中,盡量用形象的解釋來幫助兒童理解新詞。
(3)開始接受任務
對小班幼兒布置任務,一般需要結合他的興趣。嚴格地說,小班幼兒還不能理智地按任務的要求行動。如前所述,小班幼兒的行動往往受情感支配,常常是無意性的。中班幼兒開始能夠接受嚴肅的任務。在實驗室進行的一些比較單調的任務,都只能從4歲開始。4~5歲幼兒的有意注意、有意記憶、有意想象等過程都比3歲幼兒有較大發展,自我控制發展迅速。在堅持性行為的實驗里.4~5歲幼兒的堅持性行為發展最為迅速,其增長程度比3~4歲和5~6歲都大。在日常生活中。4歲以后的幼兒對于自己所擔負的任務已經出現最初的責任感。小班幼兒完成值日生任務常常還是出于對完成任務過程的興趣,或對所用物品的興趣。中班幼兒開始理解到值日工作是自己的任務.對自己或別人完成任務的質量開始有了一定要求。
4歲以后幼兒之所以能夠接受任務,和他的思維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動有意性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由于思維的發展,他的理解力增強,能夠理解任務的意義,由于心理活動有意性的發展,幼兒行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這些都是接受任務的重要條件。
(4)開始自己組織游戲
學前兒童都喜歡玩。游戲是最適合幼兒心理特點的活動。小班幼兒已經有游戲活動.但是他們還不大會玩,需要成人領著玩。4歲左右是游戲蓬勃發展的時期。中班幼兒不但愛玩而且會玩。他們能夠自己組織游戲,自己規定主題。他們不再像小班那樣,出現許多平行的角色。他們會自己分工,安排角色。中班幼兒游戲的情節也比較豐富,內容多樣化。在沙坑里玩沙。能夠發展起鉆地洞的游戲:搭積木時,搭好了“動物園”后,玩動物園游戲。在游戲中不但反映日常生活的事情,還經常反映電視電影里的故事情節。
中班幼兒在游戲中逐漸結成同齡人的伙伴關系。他們不再總是跟著成人,而是用更多的時間和小明友相處。一同游戲。只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求助于成人,或者是請求幫助解決活動中的實際障礙,或者是請求判斷是非,有時則是要求成人對他們的成功加以肯定。
可見,從4~5歲開始,幼兒的人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同伴關系開始打破了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的優勢地位。開始向同齡人關系過渡。當然,這時的同伴關系還只是最初級的,結伴對象很不穩定。成人的影響仍然遠遠大于小朋友的影響。
3.幼兒晚期的心理特點
5~6歲屬于幼兒晚期,這一時期幼兒注意表現為以下心理特點:
(1)好學、好問
好奇是幼兒的共同特點,但大班幼兒的好奇與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兒的好奇心較多表現在對事物表面的興趣上。他們經常向成人提問題,但問題多半停留在“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兒不同,他們不光問“是什么”,還要問“為什么”。問題的范圍也很廣,天文地理,無所不有,希望成人給予回答。
好學、好問是求知欲的表現。甚至一些淘氣行為也反映幼兒的求知欲。家長、教師都應該保護幼兒的求知欲。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對類似破壞玩具的行為也不要簡單地訓斥了事.而應該加以正面引導,一面耐心講道理。一面向幼兒介紹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滿足他們渴求知識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大班幼兒的思維仍然是具體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由于大班幼兒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應該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教育,引導他們去發現事物間的各種內在聯系、促進智力發展。
(3)個性初具雛形
大班幼兒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隨波逐流。顯得比較有“主見”。對人、對己、對事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顯示出繪畫才能等。對于幼兒最初的個性特征.成人應當給予充分的注意。幼兒園教師在面向全體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因材施教,針對各人的特點,長善救失,使兒童全面地健康地發展。
(4)開始掌握認知方法
5~6歲幼兒出現了有意地自覺控制和調節自己心理活動的方法,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方法。4歲前幼兒往往不會比較兩個或幾個圖形的異同,而5歲以后幼兒則能較好地完成任務。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對比的方法。把圖形或圖形的相應部分一一對應地進行比較。注意的活動中,5~6歲幼兒能夠采取各種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大班幼兒進行有意記憶時,也運用各種方法,例如在“跟讀數字”測驗中,幼兒一邊聽任務,一邊默默地跟著念。在識記圖片時,暗暗地以手指的活動幫助。在識記字形或其他不熟悉形狀時.自行作各種聯想,使無意義的形狀帶有一定意義,以幫助記憶。用思維解決問題時.大班幼兒會事先計劃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行動過程。例如在“迷津”測驗中,一些大班幼兒先用視線嘗試著走出迷路。然后拿起筆來一氣呵成。在繪畫活動中,小班幼兒毫不思索就動手去畫,大班幼兒則要求想一想。他們在頭腦中先構思以確定有意想象的目標,作出行動的計劃,然后基本上按預定計劃去行動。5~6歲幼兒不僅在認知活動中能夠采取行動計劃和行動方法.在意志行動中也往往用各種方法控制自己。
移動端訪問: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嬰幼兒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