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2幼兒常規教育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1
729

第二節 幼兒的常規教育
一、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要求
常規是指幼兒園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規則,具體是指幼兒園對于幼兒什
么時候應進行什么活動、活動中應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活動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幼兒園常規教育主要包括:一日生活常
規、教育、教學常規等。幼兒園教師要會科學、合理地制訂各項常規,要耐心細致,持之以恒地教育幼兒遵守各項常規,以使幼兒園常規教育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常規訓練的重要性
1.常規可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于幼兒園里的幼兒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兒由于各種原因。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而幼兒園則是按照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做出符合科學的合理安排,幼兒
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漸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時間觀念和有組織、有條理的辦事能力,并逐步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幼兒吃飯不講話、喝水要排隊、上廁所不推擠等
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在一日活動中逐步養成的。
2.常規可以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學習在集體中生活
幼兒園一日活動雖是為滿足幼兒自身需要進行的。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執行成人的要求和適應集體生活的規則,這樣就能在自身需要和客觀要求、主觀能動性及外部條件的交互作用下,獲得適應幼兒園環境的能力,并且不斷學習怎么樣在集體中生活。
3.常規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維持班級的秩序
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規則的能力,幼兒通過遵守一日生活中的常規而逐漸培養這種自律能力。同時由于幼兒的這種自律能力,班級秩序得以維護。幼兒園正常的游戲活動和教育活動得以正常進行。
4.常規能夠增強幼兒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兒健康成長
人在一個有規律的環境里生活才會感到安全,幼兒也是如此。合理的常規為孩子創造了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活,使他們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地形成一種符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規則意識和規范行為,使遵守規則成為孩子們的自主行為,同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常規養成的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建立常規時,教師首先應從長期自居的“領導者”、“指揮者”的寶座上走下來.從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的束縛中走出來,不要板著面孔“發圣旨”,給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環境.教師可以在平等融洽的環境中與孩子們共同討論對他們的要求。
2.引導幼兒建立自信.鼓勵幼兒主動發展
幼兒還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往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特別是當他們面對新環境和新問題的時候.更容易對自己沒有信心,產生害怕、抵觸情緒。老
師是幼兒心目中最富有權威的人,他們對孩子的正確評價、肯定及支持的態度對于孩子的發展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這些積極引導能幫助孩子勇敢面對困難的挑戰。
3.規范行為,為兒童樹立榜樣,促進幼兒養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模仿性強,思維具體形象,教師、家長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必須時時刻刻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要
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給幼兒樹立好榜樣;同時也要注意同伴影響的作用,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時機,促進幼兒養成自覺的行為習
慣。
4.與家長溝通.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幼兒的一致性
幼兒常規的培養。除了老師的指導外,家長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對于那些各方面
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平時應以幫助、鼓勵為主,鼓勵他們參與集體活動,對他們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同時還要讓家長做好配合工作,向家長介紹如何發現孩子的
優點,如何給孩子創造自主做事的機會等。這樣,教師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幼兒的一致性,能更好的促進幼兒常規的養成。
5.給幼兒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
幼兒的一天基本上由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教育活動組成,其中包括飲食、睡眠、盥洗、游戲、學習和交往等內容,通過這些活動,幼兒獲得了“在什么時候什么
情況下該如何做,不該如何做”的認知、體驗和經驗,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確的行為方式,并在反復實踐中得到強化,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常規。教師應盡最大的努力
創造條件,給幼兒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促進幼兒常規的養成。
移動端訪問: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2幼兒常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