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基礎考點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530

(二)教育概述
1.“教育”的詞源
(1)我國古代
《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甲骨文中“教”與“育”的寫法及其意蘊。
總之,我國古代把教育解釋成“勸人為善”。
(2)西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即教育是指引導兒童使之得到完滿發展。
2、教育的概念
(1)廣義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它包括有計劃的和偶然的,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外在的灌輸和自發的感化的總和,它表現為對兒童的撫育和預防外來有害現象的侵害;使兒童與周圍世界建立初步的聯系;以人與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語言武裝兒童;向青年一代傳授并用某種形式使他們掌握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能與技巧;向青年一代的頭腦中灌輸某種思想體系,并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
(2)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狹義的教育強調教育活動的組織性、計劃性和專業性,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身心發展,有專業的師資和專門的場地,并且有一套系統的教育與教學組織的規范。教育學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即狹義的教育。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說明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有著本質的聯系。
注意: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動物界存在的一些行為看似“教育”,但不是我們所說的教育。
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教育,教育“與人類社會幾乎是同時產生”。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而不是動物界的一種普遍活動。作為人類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它與動物自發的生存本能和個體活動有著本質區別。
3、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論:生物起源論認為,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教育現象就已存在,人類的教育活動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類出現之后,繼承了動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過對這種形式不斷改善,使之更加復雜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的“教育”形式沒有本質差異,像老貓教小貓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獵小動物,母雞教小雞覓食等與人類教育后代一樣,都屬于教育現象。
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英國學者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論:基本觀點: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早期和個體幼年時的模仿行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為和活動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國教育家孟祿等。
勞動起源論:基本觀點:教育的勞動起源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代表人物:馬克思等。
(2)教育的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的教育
第一,沒有階級性,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第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生產勞動服務;第三,教育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第四,教育內容和手段簡單,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和教材主要靠年長一代的言傳身教。
古代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時期,其特征表現在:第一,有專門教育機構和人員;第二,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教育作為統治階級統治的手段,勞動人民基本上沒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權利;第三,教育脫離生產;第四,教育和學習方法主要是死記硬背,并對學生實施體罰式管理;第五,官學和私學并行;第六,實施個別施教的組織形式。
現代社會的教育
現代社會的教育與以前的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教育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教育廣泛普及和義務教育年限延長第三,教育形式多樣化;第四,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五,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觀念和教師素質等要求現代化;第六,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現代社會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養專業面寬、基礎知識廣闊、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人才。
現代社會的教育
現代教育的發展態勢:
第一,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正由理論走向實踐;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表現在教育開始普及化、法制化,教育機會均等;
第四,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攜手并進;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和教育形式多樣化;
第六,終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富有感召力;
第七,實現教育現代化是各國的共同追求。教育現代化一是指教育要盡可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二是指在適應中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具體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條件設備現代化、教師素質現代化等。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基礎考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