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常考點學生指導測試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04
494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指由詩文本身產生的詩的意境,屬于想象過程。
2.【答案】C。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3.【答案】B。兒童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成熟,雖然依賴于明確分化的生理機能的作用,但在總體發展水平方面,卻又表現出一 定的機能互補性特點,以協調人的各種能力,使其盡可能地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這種協調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兒童發展的重要保障,使這些兒童不至于因某種生 理機能的缺陷,而嚴重地阻礙其整體發展水平的實現。這一規律,也是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依據。
4.【答案】C。題干闡述的是替代性強化的含義。
5.【答案】D。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意思是人的個性、品行如同自己的面貌一樣,各有不同,就說人與人之間的個性不同,存在著差異性。
6.【答案】C。開小差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屬于注意的分散。
7.【答案】B。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動因包括教師的熱情、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教師對學生的信任,不包括教師淵博的知識。
8.【答案】C。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的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
9.【答案】A。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國學校德育的主要內容。
10.【答案】A。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11.【答案】B。6~9歲是個體遵守紀律的心理發展歷程中的強化階段。
12.【答案】C。膽汁質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多血質的人反應迅速,有朝氣,情緒不穩定,粗枝大葉;粘液質的人穩重、踏實,但比較死板;抑郁質的人則比較敏感。
13.【答案】C。注意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14.【答案】B。直接的近景性動機是指由活動的直接結果所引起的對某種活動的動機。
15.【答案】D。德育的實施順序要依據個人特點和需求進行,因此,可視具體情況,采取切合實際的方法。
16.【答案】B。觀察精確性上有明確提高大約在9歲,一般為三年級。
17.【答案】D。有意后注意也叫隨意后注意,是由自覺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答案】A。模仿是學生按提示要求行動或重復被顯示的動作的能力。
19.【答案】C。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其標準是根據心理健康三層面中的理想狀態層面的標準。
20.【答案】D。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會導致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智力受影響。
21.【答案】B。獎懲是中小學品德評價的一種方式。
22.【答案】C。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所以教育應該循序漸進。
23.【答案】D。掌握學習教學模式認為: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率、學習動機方嘲并無大的差異.如果大多數學生都有足夠的學習時間,接受了合適的教學,就能掌握世界上任何能夠學會的東西。
24.【答案】A。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思維特點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很難從別人的觀點(角度)看事物。
25.【答案】A。桑代克的學習理論被稱為嘗試一錯誤說。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键c學生指導測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