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7.1教學評價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6-30
529

(二)選擇評價樣本
在進行實地評價時,對象和場所的選擇也是關鍵。比如要開展全國小學生身體狀況的評價,如何選樣呢?選農村還是選城市,選南方還是選北方,選二年級還是六年級?這些問題是需要慎重考慮的。首先涉及的是評價樣本的選擇問題。一般來說,樣本的選擇取決于評價的范圍和目的。如果只是某個市或某個縣的評價活動,就要在相應的總體范圍內選擇所有代表性的學校。選擇了學校后,還要在每一所學校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學生樣本,如男女生比例應該適當。樣本的代表性強不強取決于抽取方法,與樣本量的大小并沒有絕對關系。如果選擇不得當,大樣本并不一定好。如抽取了一個很大的小學生樣本考察學生的身體素質,但其中主要是男生,則樣本代表性不強。選樣時,要考慮各種影響樣本代表性的因素,讓這些因素在樣本中有所體現。抽樣還要考慮可能性,必須在人力和財力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評價。
(三)收集評價信息
收集評價信息的方法主要有觀察、問卷調查和訪談等。以下簡要介紹教師經常要使用的幾種收集評價信息的方法。
1.觀察,主要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以了解學生自然流露出的特點。成績測驗只能顯示學習效果,但觀察提供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比如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以及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信息。
2.檢查作業,包括檢查學生的筆記、作業、日記和作文等作品。檢查作業可以了解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有沒有抄作業、寫作業是否認真等課外學習習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檢查作業則是考察高層次思
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3.考試。考試可以是口試或筆試,也可以是實踐性測驗。實踐性測驗有兩大類。一種是完成實際課題,如語文課中的“采訪”或寫讀書報告;另一種是現場表演或實際操作,用以考察音樂、體育、手工、珠算和勞動等方面的技能。
4.家訪。通過家訪形式,教師與家長和學生交談,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學生課外學習環境和學習狀況的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學生。
5.軼事記錄法,這一方法是觀察法的延伸,是將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流露出的行為進行客觀的記錄。軼事記錄法所記錄的情境是一些典型行為,從中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基本特點,特別是性格與品德方面的特點。方法是在卡片上記錄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如果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續地做一些軼事記錄.在評價學生時就有了生動的素材。
(四)報告評價結果
重要的評價在工作結束階段應寫一個評價報告,內容可詳可略。評價報告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內容:評價目標、時問、人員、方法、結果和建議。其實教師不一定要經常寫這樣的報告.但每個學期班主任都要給學生寫評語。有的教師很善于用評語概括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尤為重視讓學生增強自信,克服不足。但對于缺乏經驗的教師,寫評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例如,從哪些方面考查學生?考查的方法是什么?都需要用心考慮。為了寫好評語,教師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目標,其次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各種表現,并把觀察到的表現記錄下來。觀察也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只有樂意觀察才能收集到豐富的感性資料。一般來說,綜合表現要包含下列內容:(1)學業成績以及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品質和特點;(2)參加的課外活動以及個人興趣及特長;(3)學業成績以外的品質與技能。資料收集工作要圍繞這些方面進行。
七、當今教學評價的問題與發展
教學評價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不長,再加上教育本身也存在那樣的問題,致使教育評價也在一些方面存在著偏頗。
(一)現存問題
教學評價的應用以激勵學生和改進教學為目標,但實際教學中,某些教師往往用測驗一個尺度.從學業成績一個方面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這樣不僅會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對教學改革形成阻力。當前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后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
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準。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并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于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于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喻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發展和改革對策
現代教育評價具有以下特點:(1)注重評價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3)倡導自我評價;(4)尊重評價對象的感受。總之,評價不僅是為了鑒定、分等,而更要考慮實際教育效果,使被評者在評價過程中得以提高。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學校和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測驗觀念、內容和測驗方法都要有相應的變革。近年來,我國小學采取了多種評價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并取得了許多經驗,我們可以借鑒其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
1.從側重一元評價到多元評價
人類的才智是多方面的,絕對不僅僅是學業成績所能反映的。在具體的評價活動中,以測驗成績為主要或惟一的尺度,這樣的評價模式就是一元評價。現代教育評價倡導多元評價思想,也就是從多視角,采用多種方法評價學生。在多元評價思想下,教育關注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推行素質教育,在評價方法上就要求實現從一元評價到多元評價的轉變。
在進行多元評價時,要考慮學校是不是只注重考好分、能升學,而忽略了智力和能力的培養。小學教育不應該把小孩的頭腦填得滿滿的,壓得死死的,而要讓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有豐富的發展空間。因此,對小學生怎么教,怎么要求,怎么測驗,怎么評價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應培養小學生哪些素質和能力。從教育理想上看,未來的教育應當讓所有兒童都有能力學習,并幫助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教育評價應有助于這些目標的實現。
教師不僅要樹立多元評價的思想。實踐中還要注意下列問題:
(1)重視高層次認知能力的考察。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師應設計一些小課題.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完成,如新聞調查、科技報告等。實踐性強的課題,能加強學生的以下能力:合作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安排籌劃、總結報告、嘗試學習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等。在小學高年級,這樣的實踐和鍛煉機會更是必不可少的。
(2)重視對學習過程的檢測。要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把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自學、
課堂提問、作業、單元測驗等活動中考察學生的學習表現。
(3)注重對各種活動表現的檢測。收集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表現,如演講、朗誦、書法、文體活動、智力競賽中的表現等。
(4)用多種方法收集評價信息。采用多種方法,從多方面收集評價信息,如觀察、家訪、軼事記錄法等.不要只著眼于測驗。
當前在一些小學推行的“個人檔案”。就是一種典型的多元評價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師生共同收集與學生的表現和發展潛力有關的實際證據,比如學生的試卷、作品、小制作、活動表現、老師的觀察記錄等。這些信息幫助教師更全面地考察學生.學生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自我評價和自我管理意識。有的教師將“個人檔案”分成“光榮的足跡”和“避免再發生的”兩部分,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自我檢查心理。
2.從側重總結性評價到形成性評價
從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到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是評價觀念的一大變革。總結性評價重在發揮鑒定和篩選功能,主要是為了衡量學生的好壞。相反,形成性評價所關心的是能不能指向提高——學校的發展、學生的進步等。如果不能實現這一功能,則是失敗的評價。
在當前的小學教育實踐中。形成性評價已經是比較主流的評價方法,但在具體實施中,往往與總結性評價沒有本質區別。比如形成性的評價表格評定時間要包括平時、期中、期末,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語.同學問的互評等多項內容,但如果只是在期末填寫這些內容,本質上就還是總結性評價。盡管評價者不會承認評價只是為了總結,但實際上評價的形成性功能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評價應該貫穿整個過程.平時應收集信息,但實際情況是老師往往不注意這個問題,不注重分析和反饋,常常是等到上級官員來檢查工作時。才匆忙補起來。事實上,教師已忘記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為了真正實現形成性評價的功能,在收集評份資料后,還應進行深入的分析,提供有效的反饋意見。比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除了解其學習狀況以外,還應了解其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在了解過程中找到改進的辦法。形成性評價最后要落實到實際成效上,這些成效不僅是成績的提高,還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測驗所考查不到的進步。實施形成性評價還應當注意下列問題:
(1)考試與考查相結合。減少總結性考試次數,多開展形成性的單元測驗。總結性考試不利于激勵學生的后繼學習,妨礙了形成性測驗功能的發揮,應盡量減少。反過來,要多進行“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形成性測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不斷提高。
(2)評分與評語相結合。考試評分不能只給簡單的一個分數,而應采用評分與評語相結合的方法,用評語把分數反映不出來的問題提出來。評語要以鼓勵為主,不能有刺激性語言。
(3)允許考第二次、第三次。考試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考得不好,可以適當采用暫不計分的方法,鼓勵學生再做努力,最后取得好成績。
(4)自評、互評與師評相結合。讓學生參與評定過程,能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調控能力發展。
3.從側重區分性功能到發揮激勵性功能
教師只有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評價才不會褊狹,評價的激勵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因為優點也就是學生發展的生長點。教育心理學中的“期望效應”表明,教師對學生的看法、期望會貫穿于言行之中.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些被教師期待取得好成績的學生,成績果真頗佳;而那些被認為只能取得較低成績的學生,成績也確實較低。由于學生會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教師應堅持
以找優點為評價的出發點,堅持以個體為主的評價標準,突出正面的鼓勵性評價。上海市閘北八中推行的“成功教育”試驗,其核心是創設成功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鼓勵性評價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學生正處在心理和智力飛速發展的階段,可塑性很強。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特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另外還要考慮到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不能對學生過于苛求。即使對表現較差的學生.只要他們取得了一點進步,也要給予表揚。當然,小學生因年齡小,有時候自我約束能力不夠強.教師適當的批評和指導還是必要的。學生喜歡既有贊賞又能巧用批判的評價。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拓寬興趣,培養敢于求異的心理品質。對成績差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并逐步感受到進步的快樂。不管是對哪一類學生,評價都必須具體、中肯.特別是對差生的缺點評價更應該注意實際效果,要盡量減少有損學生自尊心的負面評價。總的原則是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讓他可以接受。
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加強評價的激勵功能,可以采用以下具體方法:
(1)將課程分成小的單元,在每一單元內考核。由于單元內容比較少,教學目標比較容易把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擴展評價的范圍,如語文教學把說話、寫字、課外閱讀都列入評價范圍.達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3)記錄學生學業以外的突出表現,增加學生的成功感。對于學業成績差的學生,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比如有的學生雖然成績不好,但動手能力強,就應該安排他們做一些操作性作業。有的學生成績一般,但好奇心強,喜歡提問題,就要提供機會讓他們探索一些問題。教師要挖掘學生的優點.用以激勵學生。
(4)注重學生發展過程中的縱向評價,讓學生不斷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7.1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