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4課程改革現狀和趨勢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9
844

(五)發展性評價為主的課程評價
1.基本理念
(1)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
(2)評價提供的是強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導,旨在促進發展;
(3)評價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的發展:
(4)評價主體互動化:
(5)評價內容多元化;
(6)評價過程動態化。
2.功能
反饋調節的功能;展示激勵的功能;反思總結的功能;記錄成長的功能;積極導向的功能。
3.內容和目標——構建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評價體系
(1)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首先,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①學科學習目標——以各科課程標準為依據;②一般性發展目標.包括學會學習的技能、擴充并整合知識、溝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個人與社會責任等。
其次,設計評價工具,如:學業成績評價表、學習過程評價表和學習態度評價表。
再次,搜集和分析反映學習情況的數據和證據。通過標準化考試,學生工作樣例,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和調查、訪談等搜集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和證據,再對搜集到的數據和證據進行分析,形成學習情況報告,客觀描述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
最后.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并制訂改進計劃。
(2)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
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六)、構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
(一)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將課程目標定位于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實現,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接受終身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二)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均衡化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單一的狀況,設置多樣化的課程類型,除學科課程外,開設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均衡科目結構,使傳統優勢學科的比例適當降低。使得課程結構中各科目間的比例較為均衡。同時,有利于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增強地方和學校對課程的選擇權.給予選修課程及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改變課程內容的繁、難、偏、舊的狀況
在課程內容上,既要體現學科的基礎性,又要及時反映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既要精簡內容,又要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系。
(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改變長期以來接受學習的單一化、絕對化模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改變課程管理方式,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改變過去國家集中管理課程的狀況。賦予地方和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調動地方和學校主動開發和建設課程的積極性。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六)改善課程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和全面的評價
鼓勵在教學中采用多種評價手段,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評價,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