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4課程改革現狀和趨勢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9
841

第四節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50多年,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礎教育課程也在不斷改革。但是,眾多的教育工作者,經過與外國的對比.發現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需求。(2)課程目標注重知識技能取向。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習態度的培養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養成,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3)部分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過于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以致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了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4)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6)課程評價過分強調教育的選拔功能,過于強調學生學業考試成績,評價標準單一.忽視了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促進發展等功能。(7)課程管理過于集中,課程管理缺乏靈活性、開放性.不能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質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難.許多地方“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教育與時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要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體目標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倡導建構的學習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
(一)重構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指在學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將所有課程類型或具體科目組織在一起所形成的課程體系的結構形態。
1.重建新的課程結構的要求
(1)強調綜合性,克服學科門類過多、相互獨立的傾向。
(2)加強選擇性,以適應地方、學校、學生發展的多樣化要求。①課程結構要適應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異,必須具有一定的變通性。②課程結構要適應不同學校的特點,體現選擇性。③課程結構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完善選修制。
(3)確保均衡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①學習領域或學科與活動的規劃、設計應體現全面、均衡的原則。②學習領域或學科與活動的課時安排應體現均衡性,而絕不是平均分配。③課程內容的選擇也要體現均衡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