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報名 報考指南 報考條件 成績查詢 資格認定 考試教材


        學科資料 歷年考題 考試技巧 面試教案 面試技巧 答辯/結構化

        2016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要點:中國文學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02
        536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

          (一)現代文學

          1.新文化運動

          1915年9月,由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次年9月第二卷起更名為《新青年》)創刊,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威武雄壯、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是陳獨秀和胡適。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為重要思想武器.向中國的封建文化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戰斗。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此文以“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成為中國新文學向舊文學宣戰的宣言書。

          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上設立《隨感錄》欄目,于是誕生了中國文學體裁的一個新形式雜文。隨感錄的作家群有: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胡適等。魯迅后來成為中國雜文大師。

          192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民國一二年級國文教材改用語體文(白話文)。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等。陳獨秀(1879--1942),安徽安慶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1918年和李大到創辦《每周評論》,宣傳與克思主義。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學家。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豐、科學.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2.新文學社團的崛起(1)文學研究會

          1921年1月,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主要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等,文學研究會是20世紀20年代成員最多、規模最大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作家關注社會人生問題,因而這些作家被稱為“人牛派”。這個作家群的主要代表是:葉紹鈞(又名葉圣陶)、朱自清、冰心等。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紹興人。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其散文成就很高,魯迅的二弟,周作人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抗日戰爭爆發后,曾出任偽南京國民政府委員、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等職。新中國成立之后,周作人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澤。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縣人。現代作家、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長期主編《小說月報》,積極倡導寫實主義文學和為人生的血淚文學,并致力于翻譯介紹蘇聯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

          鄭振鐸在30年代出版的70萬字的巨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新中國成立前國內篇幅最多、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學史專著。同時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史》也是我國第一本民間文學史,而且迄今尚無可以替代之書。

          沈雁冰(1896--1981),筆名茅盾.浙江桐鄉人,早年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在上海先后參加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沈雁冰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腐蝕》和《虹》等;短篇小說“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等;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等。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市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版了童話集《稻草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寫童話的作家。1930年,他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

          朱自清(1898--1948),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冰心(1900--1999),女,福建福州人,原名為謝婉瑩,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她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散文被譽為“美文”的代表。其主要作品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等。

          (2)創造社

          1921年6月,由留日愛好文藝的中國留學生組建的創造社成立。主要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等人。1928年以后,創造社的大部分骨干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創造社實質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藝組織。

          郭沫若(1892一1978),四川樂山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他創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則天》等歷史劇本,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甲申三百年祭》等。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素材。

          (3)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成立,發起人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此后新月社中的詩人逐漸聚攏.形成了著名的“新月詩派”,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為“新月詩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聞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縣人,詩人、學者、“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的詩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后起的詩人。

          梁實秋(1903--1987),祖籍杭州,出生于北京。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翻譯家。梁實秋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版4輯。

          (41語絲社

          1924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林語堂、俞平伯等人,同時創辦了《語絲》周刊。語絲社以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著稱,并形成了“任意而談,無所顧慮”,幽默潑辣的“語絲文體”。

          林語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后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臺灣,一生著述頗豐。

          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紅學家、詩人。俞平伯最初以創作新詩為主。1918年,以白話寺《春水》嶄露頭角。次年,與朱自清等人創辦我國最早的新詩月刊《詩》。1921年,俞平伯開始研究《紅樓夢》。

          (5)南國社

          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前身為南國電影劇社。其宗旨是“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匕之革命運動”。主要成員有田漢、歐陽予倩、徐志摩、徐悲鴻、周信芳等,代表人物和創始人是田漢。南國社團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戲劇,為中國現代戲劇史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田漢(1898--1968),湖南長沙人。著名戲劇家,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劇作家之一。田漢寫過多部著名話劇,主要劇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優之死》、《麗人行》、《關漢卿》、《文成公主》,以及京劇《白蛇傳》、《謝瑤環》等。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

          3.左翼作家聯盟

          1929年,面對******對革命文藝的瘋狂“圍剿”,中國共產黨要求創造社、太陽社成員魯迅等作家聯合起來,成立革命作家的統一組織。經過近半年的籌備,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翼”)在上海宣告成立。魯迅、田漢、沈瑞先、鄭伯奇等7人組成常務委員會。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淪綱領和工作方針。

          “左翼”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作家的統一組織.以發展無產階級文學成為革命斗爭的一翼為宗旨。

          4.鴛鴛蝴蝶派

          鴛鴦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說發展而來,20世紀初葉在上海“十里洋場”形成的一個文學流派。

          這一流派的作家、寫手所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包括“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的才子佳人戀愛小說,鐵馬金戈的武俠小說,撲朔迷離的偵探小說.揭秘獵奇的社會小說……都是他們的拿手題材。鴛鴦蝴蝶派小說曾是新文化運動前文學界最走俏的通俗讀物之一。

          5.七月派

          “七月派”是抗戰爆發后涌現的一個重要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它因《七月》雜志而得名。胡風是“七月派”的核心人物。“七月派”小說家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作品最多的是路翎,他的作品,善于揭示社會的復雜內涵,描寫人物心理的多層性。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其著作有詩集《野花與箭》、《為祖國而歌》、《時間開始了》,文藝評論集《文藝筆談》、《劍?文藝?人民》、《淪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里面》、《逆流的日子》、《為了明天》等。

          路翎(1923--1994),安徽無為人,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路翎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財主的兒女們》,中篇小說《饑餓的郭素娥》,短篇小說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愛》,話劇劇本《英雄母親》、《祖國在前進》等。

          6.抗日戰爭時期的諷刺小說

          1938年4月,張天翼發表了諷刺小說《華威先生》,以抗戰以來在溫煦作品中宣傳抗戰、頌揚英雄和打擊侵略者的風氣,暴露一個“抗戰官僚”的丑惡嘴臉。張恨水的長篇諷刺小說《八十一夢》、《五子登科》等,以市民階層喜聞樂見的形勢和情調來反映社會的****黑暗。

          張天翼(1906--1985),湖南湘鄉人,中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和兒童文學作家。1931年加入中國“左翼”,是“左翼”優秀的諷刺小說家。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短篇集《速寫三篇》,深刻地暴露了國統區抗日運動的陰暗面,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中《華威先生》是他諷刺小說的一部力作。

          張恨水(1895--1967),安徽潛山人,現代小說家,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他在50多年的寫作生涯巾,共完成中長篇小說100多部。主要作品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八卜一夢》、《五子登科》、《白蛇傳》、《啼笑因緣》、《孔雀東南飛》、《金粉世家》、《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紙醉金迷》等。

          7.新型小說

          新型小說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解放區作家在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小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反映工農群眾嶄新生活面貌和農村歷史性變革的小說。

          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代表了解放區土改題材長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解放區除了土改題材的小說外,還有反映農村新生活事物的小說。如柳青的長篇小說《種谷記》、歐陽山的長篇小說《高于大》。

          另外。在解放區還出現了一批令人矚目的中長篇章回新英雄傳奇小說,中篇有柯藍的《洋鐵桶的故事》;長篇有馬峰、西戎的《呂梁英雄傳》和孑1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

          丁玲(1904--1986),湖南臨澧人,現代女作家。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48年發表了反映解放區土改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譯成多種外文,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丁玲一生著作豐富,有些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陽人。1934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后,翻譯了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報告文學《秘密的中國》。1948年,發表了代表作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展現了東北農村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進行土地改革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畫面,刻畫了一系列生動的農民形象.成為中國最早出現的以土改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之一,藝術上顯示了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風靡全國,曾出版過多種文字譯本。

          8.新歌劇

          1942年延安文藝整風以后,解放區興起了群眾性的新秧歌歌劇。新秧歌歌劇剔除了舊秧歌中常有的低級趣味的內容,加工改造了它的音樂、表演等形式。

          新秧歌歌劇的代表作是王大化、李波等人創作的《兄妹開荒》,周而復、蘇一平的《牛永貴掛彩》和馬建翎的《十二把鐮刀》等。

          在新秧歌歌劇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賀敬之、丁毅執筆的歌劇《白毛女》。歌劇《白毛女》最突出的藝術在于它創作了完美的、富有中國風格的民族歌劇的新形式,標志著中國民族新歌劇走向成熟。賀敬之(1924一),山東峰縣人,現代著名革命詩人、劇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新中國成立后,他創作了《回延安》、《放聲歌唱》、《三門峽歌》、《十月頌歌》、《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詩篇。他的政治抒情詩不僅數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二)建國后十七年至“文化大革命”的文學1.新中國十七年文學

          (1)小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問,小說基本上確立的是歷史與現實兩類題材。在歷史題材方面,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各個歷史階段。長篇小說有:梁斌的《紅旗譜》、歐陽山的《三家巷》、孫犁的《風云初記》、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馮志的《敵后武工隊》、馮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等。短篇小說有:王愿堅的《黨費》、《七根火柴》,熱情刻畫了長征時期英勇悲壯的共產黨員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用長篇的形式反映農業合作化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趙樹理的《三里灣》、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和柳青的《創業史》。

          60年代前期問世的兩部長篇是浩然的《艷陽天》、陳登科的《風雷》,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描寫了農業、手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兩條路線的對立和兩個階級的斗爭.反映社會主義變革的尖銳性、復雜性。

          梁斌(1914--1996),河北蠡縣人,現代著名小說家。他創作的多卷本長篇小說《紅旗譜》被譽為反映中國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式作品,引起強烈反響,并被改編為話劇、電影。

          歐陽山(1908--2000),湖北荊州人,現代著名小說家。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46年創作完成反映邊區經濟發展和農村新貌的長篇小說《高干大》。

          1957年,歐陽山開始長篇巨著《一代風流》、《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萬年春》的創作,作品展示了一幅中國現代革命的歷史畫卷.生動地刻畫了周炳、區桃等一批從“三家巷“里走出來的典型人物,通過一個工人出身的知識分子復雜而漫長的革命經歷.反映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

          楊沫(1914--1995),祖籍湖南汨羅,生于北京,當代女作家。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識青年林道靜這一藝術典型。小說在讀者中,特別是青年學生中影響深廣,曾由作者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成同名電影上映。

          柳青(1916—1978),陜西吳堡縣人,當代著名小說家。1938年后開始創作活動。他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活氣息濃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中篇小說《咬透鐵鍬》,長篇小說《種谷記》、《銅墻鐵壁》,其代表作品是《創業史》。

          浩然(1932--2008),天津人,當代著名作家。1962年底開始創作多卷本長篇小說《艷陽天》,1970年底開始創作另一部多卷長篇小說《金光大道》。這些作品在當時有較大影響。1987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蒼生》,以新的視角觀察和反映變革中的農村現實和新時期農村的巨大變化。作品生活氣息濃郁,鄉士特色鮮明,語言樸素自然。“寫農民。給農民寫”是他的創作宗旨。

          周而復(1914--2004),生于南京,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有小說、詩歌、散文特寫、劇本等。周而復的創作成就在小說方面,他的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以充沛的激情刻畫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形象,生動感人。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業者為題材,塑造了各具個性的資本家形象,規模宏大,構思嚴謹.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

          (2)詩歌

          在50年代最初的幾年中,詩人們尚在調整適應期,創造不多,比較重要的作品是抒寫開國大典的何其芳的《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郭沫若的《新華頌》、胡風的《時間開始了》等詩。1957年上半年,在“雙百”方針鼓舞下,詩壇涌現一批敢于觸及時弊、勇于編寫生活矛盾的詩,如艾青的《養花人的夢》、郭小川的《望星空》等,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思考和大膽的創新精神。

          艾青(1910--1996),浙江金華人,當代詩人。1936年《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出版了《北方》、《向太陽》、《火把》、《黎明的通知》等9部詩集。從1936年起,艾青出版詩集達20部以上,他的作品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

          郭小川(1919—1976),河北豐寧縣人,當代詩人。郭小川創作豐厚,主要著作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熱的斗爭》、《致青年公民》、《鵬程萬里》、《將軍三部曲》、《甘蔗林——青紗帳》、《昆侖行》及一些政論、雜文等作品。

          (3)戲劇

          戲曲、話劇和歌劇是中國當代戲劇的三大主要劇種。

          新中國成立后話劇發展較快,出現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如劉滄浪等人的《紅旗歌》、胡可的《戰斗里成長》,老舍的《龍須溝》、《茶館》,傅鐸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天津碼頭工人集體創作《六號門》,陳其通的《萬水千山》,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驗》、《馬蘭花》等。

          1958年到1962年間,話劇出現了一個歷史劇的熱潮。其數量之多。影響之大。質量之優都是前所未有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則天》,田漢的《關漢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膽劍篇》,朱祖貽等的《甲午海戰》等歷史劇的優秀之作都產生在這個時期。

          1953年起.國家對全國360多個文工團進行整編后,成立了11個歌劇團.從此開始了歌劇專業化、正規化和建立劇場藝術的歷史。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中國現代歌劇史上一大批精品,如《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紅珊瑚》、《江姐》等。

          老舍(1899--1966),滿族,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劇本《龍須溝》、《茶館》以及《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話劇劇本《茶館》以獨特而又精巧的戲劇結構,“小說式”的人物刻畫。鮮明而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表現出巨大的藝術價值.成為中國話劇藝術的一顆璀璨明珠。

          老舍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作品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同時,老舍也獲“人民藝術家”稱號。

          曹禺(1910--1996),湖北潛江人,中國現代杰出的戲劇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1934年曹禺的處女作四幕話劇《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志。

          夏衍(1900--1995),河南開封人,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他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他對30年代進步文藝產生了巨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夏衍改編創作了《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1994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

          (4)散文

          新中國成立后17年的散文主要表現在麗個方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

          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優秀散文作品有: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劉白羽的《朝鮮在戰火中前進》,楊朔的《鴨綠江南北》等。

          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散文作品有不少是知名的篇章。柳青的《王家斌》,沙汀的《盧家秀》,描繪了經過社會主義變革后的農村新氣象。華山的《童話的時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著黃河笑》、雷加的《三門峽截流記》,以浪漫的詩意筆觸描繪我國人民根治黃河的氣魄和理想。楊朔的《石油城》,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蕭乾的《萬里趕羊》等作品,勾畫出戈壁沙灘、內蒙古草原等祖國各地建設者勇敢跋涉的足跡,表現了各條戰線上的情景。

          魏鋼焰反映紡織女工趙夢桃事跡的《紅桃是怎樣開的》,田流描寫農民植棉能手吳吉昌事跡的《忠心耿耿》,陳廣生等的《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穆青等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郭小川等贊美南京路上好八連永葆革命傳統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尚風格》以及巴金的《一場挽救生命的戰斗》,《》記者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郁茹的《向秀麗》等作品反映著各條戰線上的

          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新風尚,著重表現我國人民戰勝天災****的無畏勇氣、堅韌毅力、高尚情操和共產主義理想。

          巴金(1904--2005),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翻譯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他的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隨想錄》。

          魏巍(1920--2008),河南鄭州人,當代作家。他著有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等。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他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

          劉白羽(1916一),北京市人,當代作家。其作品以散文為主,代表作有散文集《萬炮震金門》、《紅瑪瑙集》、《長江三峽》等。

          楊朔(1913--1968),山東蓬萊人,著名散文家。楊朔的散文以“詩化’,為主旋律,其散文充滿諍隋畫意,其中散文《雪浪華》、《香山紅葉》、《荔枝蜜》等影響較大。

          李若冰(1926--2005),陜西涇陽縣人,當代散文家。他著有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柴達木手記》、《紅色的道路》、《山?湖?草原》、《神泉日出》、《李若冰散文選》等。

          (5)“山藥蛋派”與“荷花淀派”

          山藥蛋派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此流派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們筆下的生活、人物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拔高及理想化,而是樸素、厚實、真實可信。

          山藥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展示,語言樸素、凝練,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縣人,現代著名小說家、人民藝術家。趙樹理的作品多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有一種新鮮活潑、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風格。

          荷花淀派是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流派。此流派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昧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源于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景當作背景,具有樸素、明麗、清新、柔美的風格。洋溢著詩情,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荷花淀》、《蘆花蕩》,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三集),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等。《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

          孫犁的小說被稱為“詩體小說”,即詩歌型文體小說。

          2.“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文學

          (1)文學作品的“三突出”

          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都要突現階級斗爭這個“綱”,文學作品都要實行“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造成了文學創作的公式化,導致了文學作品的機械化、單一化、僵硬化,嚴重扼殺了文學的創作和發展。

          (2)八個“樣板戲”

          這一時期,文藝舞臺上只能上演八個“樣板戲”:京劇現代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樂《沙家浜》,之后又推出了現代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和《杜鵑山》。

          (3)小說

          這一時期,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小說是浩然的《金光大道》和黎汝清的《海島女民兵》,這兩部作品雖然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生活積累.但由于作者受時代的影響.其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極“左”的時代印記。

          在極“左”政策的統治下,張揚描寫愛國知識分子愛情小說的《第二次握手》以及張寶瑞描寫國共兩黨隱蔽戰線斗爭的《一只繡花鞋》等卻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問廣為流傳。

          (4)******詩抄

          1976年清明節期間。首都人民以革命大無畏的精神,沖破“四人幫“的重重禁令,寫了成千上萬的詩詞,沉痛悼念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童懷周(集體)將這些張貼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或在******廣場上朗誦過的詩歌選編成《******詩抄》,收入了600余篇詩文。  四、新時期文學

          (一)傷痕小說

          “傷痕小說”是粉碎“四人幫”以后最先出現的,以揭露、控訴“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造成人民深刻傷痕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1977年11月,《人民文學》發表了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小說通過描寫兩個表面上好壞分明。實質上都被極“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學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極“左“思想對青少年的毒害,發出了“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喚。

          1978年8月,《文匯報》發表了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小說從母女感情亦即中國人注重的倫理情感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給無數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和心靈帶來的累累傷痕。、“傷痕文學”或“傷痕小說”便由此得來。

          當時,產生較大社會反響的“傷痕小說”的代表作有:李陀的《愿你聽到這之歌》,陳國凱的《我該怎么辦》,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王亞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劉心武(1942一),四川成都人。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引起轟動,走上文壇。長篇小說《鐘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盧新華(1954一),江蘇如皋人。中學畢業后赴農村插隊務農,1972年應征人伍,1982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78年24歲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新生盧新華因發表《傷痕》而一舉成名。

          (二)反思文學

          “反思文學”是針對“傷痕文學”而言的文學現象。它在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從一般的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比之傷痕小說,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烈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學”的代表作主要有魯彥周的《天云山傳奇》,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古華的《芙蓉鎮》,路遙的《人生》,李國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諶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布禮》和《蝴蝶》,張賢亮的《靈與肉》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風雪》,方之的《內奸》,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等。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50年代開始創作。高曉聲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善于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莊于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梁曉聲(1949一),祖籍山東榮成市,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年輪》、《浮城》等,中篇小說集《人間煙火》,長篇小說《一個紅衛兵的自白》、《雪城》等。其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親》,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獲全國優秀小說獎。梁曉聲的創作多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人稱為“北大荒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

          王蒙(1934一),祖籍河北滄州,當代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季節四部”(《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狂歡的季節》),中篇小說《布禮》、《蝴蝶》等,有多部作品獲獎,被譯成英、俄、日等文字在國外出版。

          古華(1942一),湖南嘉禾縣人,現代小作家。古華的作品以描寫湘地風情見長,主要有:長篇小說《山川呼嘯》、《芙蓉鎮》;中、短篇小說集《爬滿青藤的木屋》、《金葉木蓮》、《禮俗》、《姐姐寨》、《浮屠嶺》、《貞女》等。

          (三)改革小說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的工作中心開始由原來的抓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相應,作家們紛紛將熱情投注于沸騰的現實生活。天津作家蔣子龍率先推出了《喬廠長上任記》。這部作品不僅大膽地暴露了“十年浩劫”對我國工業戰線造成的嚴重創傷以及積弊如山的現實,而且大膽暴露了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從而開了“改革文學”的先河。此后,一大批改革文學作品,如張鍥的《改革者》,水運憲的《禍起蕭墻》,柯云路的《新星》,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王潤滋的《魯班的子孫》,賈平凹的《雞窩洼的人家》.和《浮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相繼出現。

          改革小說側重反映的是新舊體制轉換時期的社會矛盾.記錄了改革的艱難及其導致的倫理關系和道德觀念的變化.在創作方法上以現實主義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別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蔣子龍(1941一),河北滄縣人,當代作家。197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被視為開“改革文學”之先河.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

          蔣子龍善于寫工業題材,其作品題材重大。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著有長篇小說《蛇神》、《子午流星》,中篇小說《赤橙黃綠青藍紫》、《陰錯陽差》和《鍋碗瓢盆交響曲》等,短篇小說《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和《拜年》等。

          張賢亮(1936一),江蘇盱眙縣人。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遂遭受勞教、管制、監禁達十幾年,其間曾外逃流浪,討飯度日。1979年平反后,重新執筆創作。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靈與肉》、《綠化樹》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等。其中《靈與肉》(《牧馬人》)、《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等被搬上電影電視。

          (四)“茅盾文學獎”及其獲獎名單

          1.“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新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愿,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文學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

          “茅盾文學獎”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的,在中國文壇的影響較大。“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愿于1981年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此獎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茅盾文學獎自1982年舉辦至今,共七屆,34名作家的31部作品獲獎。

          2.“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1982年,六部長篇小說)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冬天里的春天》李國文《芙蓉鎮》古華,《將軍吟》莫應豐,《東方》魏巍《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

          第二屆(1985年,三部長篇小說)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李擎,《沉重的翅膀》張潔,《鐘鼓樓》劉心武第三屆(1988年,五部長篇小說)《平凡的世晃》路遙,《少年天子》凌力,《都市風流》孫力、余小惠《第二個太陽》劉自羽,《穆斯林的葬禮》霍達

          榮譽獎二部《浴血羅霄》蕭克,《金甌缺》徐興業第四屆(1989—1994年,四部長篇小說)

          《戰爭和人》王火,《白鹿原》(修訂本)陳忠實

          《白門柳》(一二部)劉斯奮,《騷動之秋》劉玉民第五屆(2000年,四部長篇小說)

          《抉擇》張平,《塵埃落定》阿來(藏),《長恨歌》王安憶《茶人三部曲》(1、2)王旭烽

          第六屆(2005年。五部長篇小說)

          《張居正》熊召政,《元字》張潔,《東藏記》宗璞《英雄時代》柳建偉,《歷史的天空》徐貴祥

          第七屆(2008年。四部長篇小說)

          《秦腔》賈平凹,《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暗算》麥家,《湖光山色》周大新

          3.部分獲獎作者簡介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鄧州市人。30年代即開始發表小說,其代表作《李自成》共5卷,300多萬字。這部歷史小說巨著,從崇偵十一年寫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義由困厄轉到興盛,復由勝利走向失敗這一歷史悲劇的發展過程。

          《李自成》的出現,填補了現代長篇歷史小說的空白。

          李 (1928--2000),蒙古族,河南孟津人。1952年開始發表小說。著有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短篇小說集《李雙雙小傳》、《車輪的轍印》,電影文學劇本《李雙雙》、《老兵新傳》、《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等。

          李 1978年發表的《黃河東流去》是以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人中原,潰退南逃的******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3省44縣,1000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黃河泛區人民從1938年到1948年經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

          張潔(1937一),女,原籍遼寧撫順,生于北京。197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祖母綠》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無字》等。

          張潔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并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路遙(1949--1992),陜西清澗縣人。1980年發表的《驚心動魄的一幕》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轟動全國。

          1988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共三卷,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作者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平凡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和抗爭意識,它深情關注著普通勞動者的命運,體現了路遙一貫的創作特色,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霍達(1945一),女,回族,北京人,青年時代開始發表作品。1976年后任北京電影制片廠編劇。1988年出版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描寫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生活,歌頌回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引起社會轟動,自出版以來暢銷不衰。其長篇小說《補天裂》,中篇小說《紅塵》,報告文學《萬家憂樂》,電視劇本《鵲橋仙》,電影劇本《我不是獵人》、《龍駒》等作品獲多項全國大獎。

          陳忠實(1942一),陜西西安市人。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陳忠實第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出版,引發巨大社會反響。作品以陜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人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

          王安憶(1954一),女,江蘇南京市人。王安憶的主要著作有:《流逝》、《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繡谷之戀》、《小鮑莊》、《崗上的世紀》、《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長恨歌》、《遍地梟雄》等小說,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堅》(與茹志鵑合著)等。其中,《長恨歌》先后被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張平(1953一),原籍山西新絳縣,生于西安。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法撼汾西》、《天網》、《抉擇》《兇犯》、《少男少女》,中短篇小說集《祭妻》、《姐姐》、《夜朦朧》、《十面埋伏》、《對面的女孩》,長篇報告文學《孤兒淚》等。作品曾多次獲獎。

          賈平凹(1952一),陜西丹鳳縣人,當代作家。賈平凹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浮躁》、《廢都》、《秦腔》;中短篇小說集《臘月?正月》、《祭父》、《商州散記》、《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散文集《賈平凹散文自選集》等。

          1993年,賈平凹出版的長篇小說《廢都》是一部描寫當代知識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說,由于其獨特而大膽的態度以及出格的性描寫,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爭議。長篇小說《秦腔》以陜南一個村鎮為焦點,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傳統格局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被稱為“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

          (五)朦朧詩派

          朦朧詩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朦朧詩的代表詩人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大革命“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年詩人。

          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年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朦朧詩迅速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出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的詩人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舒婷(1952一),福建泉州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著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舒婷文集》等。舒婷潮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

          顧城(1956--1993),原籍上海。生于北京。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

          (六)散文

          “文化大革命”后。天開云霽.人們被壓抑了十年的情感噴涌而出,在散文創作領域,首先匯成的是一曲哀婉的悼歌。這支歌以高亢的旋律、悲壯的色彩、樸素的風格,開拓了一代文風。

          懷念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散文有毛岸青、邵華的《我愛韶山的紅杜鵑》,劉白羽的《巍巍太行》,張長的《潑水節的懷念》,薛明的《向黨和人民的報告》,陶斯亮的《一封終于發出的信》等;追憶緬懷被迫害致死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其他民族精英的優秀作品有:丁寧悼念楊朔的《幽燕詩魂》,黃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金山悼念戲劇家孫維世的《莫將血恨付秋風》,丁一崗的《憶鄧拓》,荒煤的《憶何其芳》,巴金追念愛妻的《懷念蕭珊》,樓適夷的《庸悼傅雪》和悼念柳青的《創業詩篇猶待續,千秋遺恨在人間》等。

          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顧個人經歷和情懷、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顏,綻放光彩。這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有丁玲記敘與丈夫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嚴陣追憶女教授高風亮節的《水仙》,張抗抗歌頌群眾中蘊涵無窮力量的《地下森林斷想》,管樺和丁寧托物言志、寄托氣節與向往的《竹》和《仙女開花》等。

          游記散文也日漸繁榮,它們大多繼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傳統手法,于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懷。其中,國際題材的作品風采獨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國》、蕭乾的《美國之行》、王蒙的《德美兩國紀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劉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納河》、韋君宜的《故國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進入世紀之交與新世紀之后,散文也出現了多樣化、多極化的趨勢。以汪曾祺、張中行為代表的文人散文、余秋雨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季羨林、金克木等為代表的學者散文,張承志、韓少功等為代表的突出人文關懷的散文,素素、黃愛東等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以及一些在體制外的非職業散文家的創作如鐘明、王小波等人的散文創作也受到重視。

          (七)報告文學

          新時期的報告文學作品以徐遲1978年發表的頌揚數學家陳景潤突破世界難題。驚動國際數學界均《哥德巴赫猜想》為開端,進入80年代,報告文學成為最為“轟動”的時期。

          80年代,報告文學的題材漸見泛化。報告文學作家廣泛地攝取社會生活,既敘寫改革開放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涌現的各式人物,也能披露現實生活中各種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既注重國內題材的報告,也能放眼世界,以域外人與事為其題材。如王蒙的《訪蘇新潮》、劉亞洲的《惡魔導演的戰爭》等。既立足現實生活取材,又把視線投向茫茫史海,在近現代和當代歷史的廣闊背景中。捕捉具有報告介值的史料進行創作。這一類作品影響較大的有錢鋼寫北洋海戰的《海葬》、董漢河寫長征途中西路軍女先鋒團悲壯故事的《西路軍女戰士蒙難記》以及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殺》、大鷹的《志愿軍戰俘紀事》和李輝的《文壇悲歌》等。

          徐遲(1914--1996),浙江吳興人,現代散文學家。徐遲1931年開始寫詩,1936年起陸續發表散文。1960年后,以主要精力從事報告文學的創作,寫成《火中的鳳凰》、《祁連山下》、《牡丹》等作品。記述兩個愛國知識分子常書鴻、孫健初的《祁連山下》發表后受到廣泛好評。1978年以后,徐遲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學領域生活的有數學家陳景潤突破世界難題,驚動國際數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質學家李四光獻身祖國石油事業事跡的《地質之光》都是引起全國反響強烈的報告文學。

        精品課程推薦
        • 筆試 2025新手 | 筆試導學公益課

          知識點分析 講師指導 決勝面試、全程演練
          價格:
          1.00
          年級種類:
          通用教師資格證筆試
          授課類型:
          網課
        • 面試 面試理論專項

          知識點分析 講師指導 決勝面試、全程演練
          價格:
          1.00
          年級種類:
          中、小、幼
          授課類型:
          網課

        登錄賬號,免費試聽完整課程。

        考題題庫 更多>>

        考試指導中心
        咨詢熱線
        4006-255-668
        20年專業
        成就教師夢想
        ×

        微信掃碼回復1
        直接領課

        馬上與專業老師免費通話

        老師會盡快與您聯系,請保證電話真實暢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丰满少妇好紧多水视频| 欧美污视频网站| 国产丰满麻豆videossexhd| **字幕特级毛片| 好爽好多水好得真紧|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午夜时刻免费入口| 黑白配hd视频| 国产黄色二级片|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极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free性video西欧极品| 无敌影视手机在线观看高清 | 黄色软件下载链接|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亚洲人成网男女大片在线播放| 男男GayGays熟睡入侵视频|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道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最猛黑人xxxx|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韩国免费A级作爱片无码|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aa视频在线观看| 强行交换配乱婬bd| 久久一本色系列综合色|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2021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