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復習資料5.2思維能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9-24
495

(二)命題
1.命題
命題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例如,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②語言不是上層建筑。上面兩個例子就是兩個命題。例①肯定“憲法”具有“國家根本大法”的屬性;例②否定“語言”具有“上層建筑”的屬性。
思維對象是指作為思維主體的人所思考的一切對象,它既包括客觀上存在的事物對象,也包括人類思維的現象。
2.命題的性質
命題具有兩個基本的邏輯性質:(1)必須對事物的情況有所斷定所謂有所斷定是指對思維對象的性質、關系等的肯定或否定。任何一個命題都有其確定的斷定內
容,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它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命題的這個邏輯性質,目的是要消除日常語言的歧義性,從而以具有明確斷定內容的判斷來加強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如“這些運動員來自北京”就是一個命題。
(2)必須有真和假的區分
既然命題是對事物情況的斷定,它就應該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這樣就必然存在所作的斷定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問題。如果一個判斷符合客觀實際,那么這個命題就是真的:如與。一個判斷不符合客觀實際,那么這個命題就是假的。如“有些貓是波斯貓”符合客觀實際,為真;而“所有的貓都不是波斯貓”不符合客觀實際,則為假。而“這個人是個小偷”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需要參照其他的標準來判斷,但它也是一個命題。
3.命題的分類
在思維活動中。人們所要認識的失誤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反映事物真假情況的命題也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對命題進行不同的分類。
根據命題中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態詞,將命題劃分為模態命題和非模態命題。(1)模態命題模態命題是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態詞的命題,反映事物情況必然性的命題為必然命題,而反映事物情況可能性的命題為可能命題。
4.命題的形式。
每一命題形式都由邏輯常項和邏輯變項組成。邏輯變項是指命題形式中可變的部分;邏輯常項是指某一命題形式中固定不變的部分。對于簡單命題和復合命題來說其形式是不同的。
簡單命題,例如“所有金屬都是導電的”、“有些顧客不是會員”等,這類命題可以寫成“所有S都是P”、“有些S不是P”的表達形式,其中,“S”和“P”是邏輯變項,“所有……都是……”、“有些……不是……”是邏輯常項。
復合命題,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濕”、“或者你去參加比賽,或者我去參加比賽”等,這類命題可以寫成“如果P,那么Q”、“或者P或者Q”,其中,“P”、“Q”是邏輯變項,“如果……那么……”、“或者……或者……”是邏輯常項。
邏輯常項是判定一種命題形式的類型的唯一根據,也是區別不同類型的命題形式的唯一根據。無論給邏輯變項代入何種不同的具體內容,命題形式不會改變。
5.命題的真值
一個命題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無所謂真假的語句不表達命題。而符合事實的命題是真的,它就不可能是假的;不符合事實的命題是假的,它就不可能真,因此一個命題不可能既真又假。我們把真假叫做命題的邏輯值,又稱作命題的真值(truth—va1ue)。
對簡單命題我們是直接以事實為根據來判定其真假。例如“有的動物已經滅絕了”這個命題符合事實,因此為真。
而復合命題則不同,它是由連接詞聯結肢命題而構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復合命題描述的是肢命題之間的邏輯關聯。肢命題之間的邏輯關聯就表現為肢命題的真假對整個復合命題真假的制約關系。復合命題的真假是由肢命題的真假決定的。
邏輯關聯是由聯結詞決定。聯結詞不同,肢命題之間的邏輯關聯就不同,肢命題的真假對整個復命題真假的制約情況就不同。把一種形式的復命題其肢命題真假對復合命題真假的制約情況列出來,就得到一張表,把它叫做該種形式復合命題的真值表。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復習資料5.2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