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中小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08
595

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考試
《教育學》參考答案(2006年3月6日啟用)
一、選擇題
1.C 2.A 3.B 4.D 5.A 6.B 7.C 8.D 9.B10.D
二、填空題
11.《中庸》 12.公共 13.育人 14.外鑠 15.實用 16.規章制度
17.社區 18.物質(或社會) 19.教學的發展性 20.道德行為
三、判斷說明題(評分要求:判斷2分.說明3分】
21.錯誤.因為學校教育本身存在著脫離社會生活和兒童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這種作用 并非一定是積極的.
22.錯誤.終身教育思想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而不是人的被動性, 所以終身教育從重視人的“受教育權”轉向人的“學習權”.
23.正確.研究性學習屬于學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自 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的專題性研究, 這類課程更多的是由學校和教師研制和開發.
24.正確.對學生尊重和信任是對學生嚴格要求的教育倫理基礎.愛是嚴的基礎, 嚴是愛的體現.失去嚴格要求的愛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愛;缺乏尊重信任的嚴格要求, 就變成冷酷的刁難和苛求.
四、簡答題
25.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1分), 掌握該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及相關的知識;(1分), 了解學科發展的脈絡;(1分), 掌握學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1分), 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1分)
26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1分), 文化影響著教育的價值取向;(1分),文化影響著課程內容;(1分), 文化影響著學校育人模式;(1分), 文化影響著教育的歷史傳統.(1分)
27·按照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1分), 在注意系統性的同時要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2分), 教學要符合學生認識規律, 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體到抽象.(2分)
28.第一, 漸進.目標要循序漸進, 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 借每一個目標的奮斗過程來推動班集體的逐步形成和鞏固發展.(2分), 第二, 有恒.堅持貫徹.(1分), 第三, 多樣.不局限于某一個方面, 以使所有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 都得到發展.(2分)
五、論述題I知識點6分, 發揮9分)論述題評分要求:堅持知識點, 但不拘泥于知識點;重點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
29.(1)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等4種方法.(2)講授法的優點在于:第一, 可以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大量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第二, 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 有利于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講授法的缺點表現在, 沒有充分的機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及時作出反饋, 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3)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 講授的內容, 要有系統性、科學性、思想性, 講清難點, 突出重點;第二, 講授的方式方法, 要有啟發性, 不是簡單灌輸;第三, 講授的語言, 要生動、通俗、形象, 要清晰、準確、精練、有條理, 語速適當.
30.(1)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構成的, 因此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 就是培養這四種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協調發展的過程.(2)知即道德認知, 是……;情即道德情感, 是……;意即道德意志, 是……;行即道德行為, 是…….(3)培養品德心理因素的過程或順序, 一般來說, 是沿著知、情、意、行的內在順序, 以知為開端, 以行為終結向前發展的.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 德育影響的多樣性, 各要素的相互獨立性, 因此這四個因素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常處于不平衡狀態, 表現為“知行脫節”或“情通理不通”的現象.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多種教育程序, 不必恪守一種開端和一般教育程序.(4)德育過程還應該是全面培養品德心理因素的過程.因為這四個要素既相互獨立, 又相互任用, 因此教育者要全面培養,最終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協調的發展.(5)學校教育中如果只注重“言傳”說理, 只是德育的一個環節.所以效果肯定不佳.
移動端訪問:2006年北京市中小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