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6我國當前教學改革觀點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9
782

?第六節 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
一、新課程中的教學觀
(一)全面發展的教學觀
全面發展的教學觀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結論與過程的關系反映的是學科內部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系。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征該學科的探究結果(概念原理的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激學的重要目的之~,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學生如果不經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得到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诖?,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
2.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生、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予重大影響。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
(二)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中的師生交往具有以下屬性:師生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
師生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問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一一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交往與互動為特征的教學,常常要借助“對話”而實現。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說法,“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是一種“在各種價值相等、意義平等的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強調的是雙方的“敞開”與“接納”,是一種在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視界融合”與精神互通,共同去創造意義的活動??梢哉f教學對話是師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