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素質熱門考點1.2學生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9-23
532

三、教育公正與小學生的共同發展
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來開展教育活動,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則,處理好小學生發展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問題。
(一)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基本原則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以人為本”,也是以所有學生的發展為本,或者說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堅持“教育公正”原則。
所謂教育機會均等,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入學機會均等,一個是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
(二)有差異的學生的共同發展
1.學生的性別差異與共同發展
性別作為一種自然狀態,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遺傳基因的差異,會給不同性別的人帶來發展的差異。
2.學生的民族差異與共同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在我國小學教育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注意到民族差異,做到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發展,特別要注意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
3.學生的地域差異與共同發展
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著地域發展的差異。堅持“以人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學生得到共同發展。
教育者要對于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不同的發展狀況,有正確的認識。正確地對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學生發展差異,不能因學生所處地域的差異而歧視一些學生,要促進來自不同地域的小學生共同發展。
4.學生家庭背景的差異與共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然而社會中的家庭卻千差萬別。家庭有經濟情況的差異,有家長社會地位的差異,有家長文化水平的差異,有家長性格的差異,有家長教育子女水平的差異,還有家庭結構的差異。家庭的種種差異,可能會影響小學生的發展。教育者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的種種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給學生發展帶來的困難而歧視學生。
5.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與共同發展
最有可能影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資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從學生的自然狀況看,他們的生理發展情況會有差異。從學生的社會文化素質狀況看,也會存在學習水平的差異。在教育活動中“以人為本”,特別要注意正確地對待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要給予身心發展狀況不同的學生以同樣的關注,以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四、教育公正與小學生個性發展
堅持教育公正,是“以人為本”對小學教育的本質要求,正確地對待所有的小學生,促進所有小學生的共同發展,并不是讓所有小學生步調一致,而是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在自己發展潛能的基礎上,個性能夠得到充分發展。
(一)分階段教育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
分階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把學生按“好、中、差”分為不同的階段,然后依據這種階段,給予不同階段的學生以不同的教育資源。而因材施教則是依據每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潛能,采用適宜的教育方法。分階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區別在于教育觀念的不同。分階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觀是,學生有才能高低,因而給予學生的教育機會要按照才能的高低來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觀是,學生的個性發展潛能不同,因而要給不同個性發展潛能的學生提供最有利于其發展的教育機會。
(二)教育公正與小學生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
在教育活動中,不因性別、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學生個人身心發展情況而歧視一些學生,給所有小學生提供同樣的教育機會,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教育公平也包括不同學生不同個性發展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在這個意義上講,“以人為本”,還包括以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潛能為本。人的全面社會文化素質包括德、智、體、美等方面。人要在社會文化素質的各個方面都獲得發展。但是在這些方面的基礎性發展水平上,各個方面的素質發展程度可以是各不相同的。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當是全面發展和專門發展相結合的人才。專門性發展就是人的個性方面。讓有審美特殊才能的人去專門發展體育競技能力,或是讓科學人才去專門發展審美能力等,都是對于人的個性發展的傷害,因而這種教育也是不公平的。即使人的同一種素質發展,不同的人發展可能性也是不一樣的。譬如智力素質的發展,人與人之間也存在差異。以人為本,教育公正,也意味著承認某些學生可以發展得快一些,某些學生可以發展得慢一些。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及功能
1.師生關系的概念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
2.師生關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結成的相互關系,其本身就孕育著一種教育任務。
(2)激勵功能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師生雙方都會產生重要的激勵作用。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校生活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教師而言,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教師感受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愉快和自身從事工作的價值,從而煥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激勵教師全身心投人到教育工作中去。
(3)社會功能
良好的師生關系傳遞著一種關懷、信任的心理氛圍,對于學生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催化劑;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
(二)師生關系的基本類型
師生關系可以分為放任型、專制型和民主型。每一種師生關系都有其特征與不同的影響:放任型師生關系模式的特征是無序、隨意和放縱。在放任型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師不在場時反而更好,這是由于學生中的具有領袖才能的人,出面進行組織的結果。
專制型師生關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權威和疏遠。在專制型模式之下,當教師在場時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于教師不在場時,說明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權威下才肯努力學習。
民主型師生關系模式的特征是開放、平等和互助。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比較適中,學習成績比較穩定。
因此,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師生關系應當為民主型師生關系模式。
(三)辯證統一的師生關系
1.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人格上的平等關系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真正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的關系。
3.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和智力上,而且體現在思想和人格上。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1.尊師愛生
尊師愛生是指學生應當尊重教師,教師應當關愛學生,師生之間彼此尊重,相互關愛。教師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2.民主平等
師生在教育教學中還要講民主,這種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問我答,而是師生之間真正的對話關系。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爭論質疑,允許學生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尊重學生的每一束思想火花。
3.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是指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及教育的目的,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和教育智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只有了解教師和教育取向時,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更好地獲得知識,促進自身發展。教學相長是教師與學生在一種良好的教學環境下的相互促進關系,是在尊師愛生、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兩者良好關系的進一步延伸和升華。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移動端訪問:小學綜合素質熱門考點1.2學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