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素質熱門考點1.1教育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8-14
644

二、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國家政策保障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
2.推進新課程改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課改帶來的教學轉變可以總結為: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3.學校管理、課外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素質教育的途徑除了課程之外,還包括學校教育活動中的管理活動,校外、課外教育活動及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1)學校管理
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學校管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除學校的正式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外。
還有各種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3)小學班主任工作
在學校教育中,班級是有組織地開展素質教育活動的基層單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級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取決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1.發揮教師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成敗,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
教師要成為素質教育者,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素質教育觀,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實現自己的教學追求。同時要提高教師師德素養。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包括德、智、體、美等各育。
三、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當前小學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存在著巨大差別,如下表所示: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差別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1.對素質教育的誤解
素質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但有觀點認為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因此面向全體的教育是不可能的。然而這種觀點也是違背素質教育觀的,是對素質教育觀的誤解。
2.沉重的課業負擔
國家之所以強調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因為過重的課業負擔會嚴重損害兒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成長。但當前課業已經成為學生的“負擔”,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故選C。
具體來說,體現了以下教育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王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局面,“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研究式學習是從學生興趣入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組織、參與和指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
王老師在語文課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雪景,寫出精彩的作文,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形式開展戶外活動,觀察雪、玩雪、吟雪,最后描寫雪,將學生的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結合.實現探究式學習,達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3)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打破傳統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王老師通過語文課采用的自主、探究式教學,從學生興趣出發、從生活出發,關注了學生情緒和情感體驗。
因此,王老師的教學活動體現了新課改背景下的新的教學觀,是值得每一位老師反思和學習的。
移動端訪問:小學綜合素質熱門考點1.1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