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1教育學基礎知識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9
902

二、教育學的創立與變革
(一)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隨著資本主義教育的發展和近代科學的出現,教育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及教育學著作有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兒》、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斯賓塞的《教育論》、烏申基斯的《人是教育的對象》、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提出的歸納法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深受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1632年夸美紐斯發表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他的主要觀點是:第一,教育要適應自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第二,系統論述了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的原則、方法。第三,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藝術,為此,他編寫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圖解》。盧梭的代表作是《愛彌兒》,書中著名的一句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現存的環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為人造就新的、適合人性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因此,人為的、根據社會要求強加給兒童的教育是壞的教育,讓兒童在自然中順其自然發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遠離社會影響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對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影響很大。康德在他的哲學里.探究道德的講授教育學,但對后世影響最大、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1806年)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19世紀以后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赫爾巴特最著名的是其“四段教學法”,即教學可以按照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步進行。后來他的學生將其發展成“五段教學法”:明了、聯合、系統、方法、應用。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首次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在教學上,赫爾巴特把哲學中的統覺觀念移用過來,強調教學必須使學生在接收新教材的時候.喚起心中已有的觀念;認為多方面的教育應該是統一而完整的,學生所學到的一切應當是一個統一體。他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2.杜威與《民主主義與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及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20世紀的教育和教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威的主要教育觀點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由于生活是一個發展過程、生長過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長過程,這是從教育的縱向說的;而從生活的橫向來說。則是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個體的和集體的經驗。由于生活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人要適應環境就需要不斷改造或改組經驗。所以教育實際上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促進學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經驗。為此.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他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杜威以其兒童中心主義著稱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