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證面試語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8-12-05
858

在教師資格證面試中,包括的內容有候考、抽題、備課、結構化、試講、答辯。作為小白的考生們要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好的完成面試試講的教案呢?針對這育德園師小編為考生們準備了中學語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寫作,以供大家備考時參考!
本設計是配合統編教科書語文學科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教學,是基于課程標準,追求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的教學設計。
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簡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學習本文細致地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提高道德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的豐富內蘊。
三、教學方法
閱讀法、對話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導入
古今中外的許多著名作家,從事創作都十分認真刻苦。他們的創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細致的觀察,思考,不斷地提高語言技巧,法國19世紀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1850--1893)就是杰出的例子。他無論描寫什么,都要去尋找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莫泊桑在初學寫作的頭7年里,嚴格遵照老師的教導,苦練本領,默默無聞。到了30歲時他寫出的稿子堆起來已有一人高了。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羊脂球》,震動了文壇。工夫不負有心人,從此便從一人高的稿子堆中站了起來,成為了一代文學巨人。《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珍品,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閱讀它,不但還有現實意義,而且可以把它作為觀察生活,描寫人物的借鑒。
(二)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檢查預習。
2.回答問題: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小說寫了什么故事。說說小說有哪些人物,是圍繞什么人來寫的。
(三)精讀課文
1、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評價于勒的,包括怎么稱呼他,怎么說他的?
2、討論:請同學大致分分類,說說這些稱呼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他們對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樣的態度?按時間順序。
3、學生明確文章主題:人不如錢/金錢至上/世態炎涼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師提問:前面的評價分別是誰說的?分別反映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注意細節描寫:
①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
②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么心理?
2、學生明確:“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語言各有特色,通過人物語言的分析,讓學生明確: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
3、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造成他們態度多變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婦對于勒變來變去的態度中有什么不變的東西?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
(四)拓展延伸——金錢觀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幾個人物?
閱讀這篇小說,使我們走進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去體驗當時法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說描寫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勾勒出了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
2、如何看待金錢?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題。
思考:菲利普夫婦是可笑的,同時又是可憐的。他們不是什么大奸大惡,對于親兄弟于勒,本來應該是互相幫助,和和睦睦,共渡難關才對。但他們展示給人們的只是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請同學們想一想,形成這種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題是什么?
(五)課堂小結
與于勒相比,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和諧,充滿了關愛,讓我們共同沐浴愛的陽光,呼吁愛的春風吹遍全世界,溫暖全人類。
五、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人不如錢/金錢至上/世態炎涼
六、教學反思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師資格證面試語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