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物教師資格《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案設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4-12
460

考生們在教師資格證面試時教案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該如何設計生物教案呢?對于設計教案又有哪些技巧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有關《兩棲動物的生殖和法語》的教案設計,希望可以對大家的教案設計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以青蛙為例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行選擇感興趣的研究課題進行調查探究,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學探究中發展了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兩棲動物的生存現狀,熱愛大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升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舉例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難點: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PPT展示齊白石先生《蛙聲十里出山泉》的著名作品:從山澗的亂石中瀉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搖曳著小尾巴順流而下。
學生欣賞,教師提出問題:齊白石老人將這幅畫命名為蛙聲十里出山泉,同學們看這幅畫妙在哪里?
學生從蝌蚪聯想到青蛙,進而想到遠處的蛙聲。
教師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贊揚,提出:白石老人以詩人的素養、畫家的天才、文人的氣質創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把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其實這里面還蘊含了生物學知識,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
(二)新知探索
1.青蛙的生殖
生物興趣1組為大家播放青蛙繁殖過程的錄像片,教師學生思考:青蛙鳴叫的意義。
學生得出齊白石先生的畫中,有蝌蚪就證明了青蛙的存在,而青蛙的繁殖必然要鳴叫吸引配偶,因此對這幅畫的聯想是有科學知識為依托的。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找出視頻中青蛙抱對的意義。
抱對是為了授精,從而得到青蛙體外受精的特點。
一組同學再次為同學們播放青蛙繁殖過程的視頻,總結出青蛙繁殖的大體過程:鳴叫→抱對→排出生殖細胞→水中受精。
2.青蛙的發育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受精后的蛙卵是怎樣一步步變成青蛙的呢?
二組同學介紹孵化蛙卵、飼養蝌蚪的情況,播放蝌蚪的發育過程FLASH影片。
教師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嘗試描述青蛙的發育過程,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青蛙的發育經過: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階段。
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形態圖片和文字資料。
學生找出早期蝌蚪和青蛙的形態結構區別,蝌蚪有尾,用腮呼吸;青蛙有四肢,能用肺呼吸。
教師引導學生將前面學到的昆蟲的發育過程與青蛙的發育過程進行對比。
最終得出青蛙的發育過程也是一種變態發育,從而突破了難點。
3.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
教師在PPT上呈現幾種重要的兩棲動物的圖片,學生辨別指認:蟾蜍、大鯢、蠑螈。
教師啟發學生:這些兩棲動物與青蛙一樣,它們的生殖和發育都離不開水和陸地,那么什么樣的環境條件更適宜它們生存呢?
生物興趣3組匯報本地區環境以及青蛙和蟾蜍數量的變化調查情況。
學生得到水源充沛干凈的地區青蛙蟾蜍數量較多,人類活動頻繁污染嚴重的地區青蛙蟾蜍數量減少,而且青蛙和蟾蜍的數量整體上正在逐年減少。
教師補充紅色箭毒蛙、非洲胎生蟾蜍等世界瀕危兩棲動物資料,學生感受到兩棲動物正在面臨艱難的生存現狀,從而樹立保護兩棲動物以及環保的意識。
(三)總結提升
隨機提問:青蛙的生殖過程是怎樣的?青蛙的發育經歷了哪四個過程?常見的兩棲動物有哪些?兩棲動物的生存面臨怎樣的現狀?
(四)鞏固提高
學生討論對“兩棲”這一概念的理解:
(五)課外拓展
課后搜集資料制定具體措施保護當地青蛙和蟾蜍。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移動端訪問:中學生物教師資格《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