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7-14
446

在教師資格證面試中,考試有試講部分,因此他們就要提前準備教案,備好課程,這樣有利于考試。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于《阿長與山海經》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借鑒。
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的含義,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掌握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方法;
3、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與尊敬。
教學重點: 掌握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與尊敬。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哪些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它們節選自哪本書?(《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的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下午將其拾起,引申含義就是人到中晚年再來回憶曾經的少年歲月。拾就是撿起來的意思。)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對于長媽媽,我們的認識是膚淺的,今天我們要來真正閱讀一篇關于長媽媽文章——《阿長與〈山海經〉》。在這兒,親愛的“長媽媽”為何變成了“阿長”的稱呼?這是否暗示了本文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變化呢?
二、檢查預習
(一)注音:
擄( lu )去 震悚( song )惶(huang )急 瘡( chuang )疤
詰( jie )問 懼憚(dan )霹靂{pi li }
(二)為下列詞語中加括號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 )A 名字 B 說出 C 名譽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 惦記、常常地想B念頭C讀D“廿”的大寫
3.(疏)懶 ( ) A 分散 B 不親密 C 粗心 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 極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惶急:恐懼著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懼怕。憚,害怕。
渴慕:迫切地羨慕。
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出的一種強烈的雷電現象。
煩瑣:繁雜瑣碎。
瘡疤:瘡口表面所結的痂。
毫不相干:一點關系也沒有。
情有可原:這種情況有可以原諒之處。
深不可測:深度大,難以測量。形容深奧難以理解。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名,說出。
四、新授:
1、自讀課文,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人”說話。
提示: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去領會。生思考,回答。
小結:總之,阿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身上的缺點甚至多余優點,那么對于這樣一個人,魯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2、速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生自主思考,同桌合作交流,回答。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 ——新的敬意。”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3、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合作、探究、交流)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4、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致,最精彩?請找出來。(提示:長媽媽語言生動傳神,很恰當地表現了阿長的性格。 本文寫長媽媽的語言,充滿了詼諧意味。)
5、這些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 )
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
6、感情朗讀18—28 自然段
①請學生復述買書的原因、經過、結果。
要點提示: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方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方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有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他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他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②、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
要點提示:文中寫到那位遠房叔祖的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的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他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他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里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了長媽媽的善良和對“我”細致入微的關愛之情。
③、“我”為什么會覺得“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要點提示:文中用了“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我”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我買《山海經》,也表現了“我”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
7、 再看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后的感情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
明確: “實在不大佩服”、“最討厭”、“無法可想”(3-5)→“非常麻煩”(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來”、“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這里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嘆,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欲揚先抑-----抑揚法技巧的一種。指利用事物現象與本質之間的矛盾性來刻畫人物的一種手法,多用于表現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贊揚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氣氛。先給讀者以假象,把讀者的判斷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時候揭示真相,使讀者突然醒悟,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五、小結: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摻雜,沙里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六、作業:(二選一)
1、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談一談你的想法和感受。(用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
2、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么?
老師對于學生來說是方向,因此老師要對自己的課堂負責。以上的為大家準備的關于《阿長與山海經》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移動端訪問:《阿長與山海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