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說課教案: 哀江南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8
386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桃花扇》是清代戲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淚作目,經歷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寫下的歷史名篇,是清代戲曲的壓卷之作。這個愛情故事,突破了中國古代才子佳人
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皆大歡喜的結局,而是讓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國仇家恨的指點下雙雙入道。顯然,“愛情”在這里,僅僅是個載體,它承載著作者更為深沉的思索,
正如評論者所評“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
A、整體把握——題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韻》,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劇的點睛之筆。研讀課文,我們從題目入手。
把握題目中的關鍵字
理解題目所含內容
B、整體把握——賓白提示(分角色朗讀賓白)
C、整體把握——誦讀指導(指導畢,分角色朗讀課文)
D、整體把握——結尾總結
2、重點曲詞研讀,深入理解(思考討論)
3、總結升華:
《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
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
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4、共鳴思考:
歷史的滄桑之感和切膚之痛,非身歷其境者,通常很難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面對國破山殘的現實場景,蘇昆生產生巨大的情感落差,發而為“黍離”悲聲。南明滅
亡,江山易主,這是不爭的事實,唱曲人不信、難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見亡國之情的痛切。這肝腸寸斷的聲聲悲歌,不僅使全劇的悲愴情感達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綿
綿不絕的余韻,讓我們對千古興亡的歷史作出自己的評判和思考。它已經超出了一般的遺民之思,這正是《哀江南》的美學意蘊之所在。
逝去的已為陳跡,一個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漸行漸遠。欣賞這凄美的曲詞,汲取其文字的滋養,這遠不是我們學習的全部。
警醒、借鑒、奮進—面對歷史,我們應有這樣的態度。
5、擴展練習:
選取其他描寫南京的詩作與《哀江南》一曲比較寫景抒情的方式。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研究課題,同時,也是落實和檢測課內所學。
(三)自我評價:
對整個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評價的:從理解到鑒賞,再到鞏固的三大板塊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上由淺到深的規律,整個的設計科學合理。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感知課文,理解課文,進而鑒賞課文,教學效果非常不錯。
移動端訪問:中學語文說課教案: 哀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