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精簡提煉第五章第四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01
235

第四節 中學生的身心發展
中學生在生理上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發育十分迅速,在2~3年內就能完成身體各方面的生長發育任務并達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發展的速度則相對緩慢。
命題點1: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一)生理特點
1.體態驟變
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狀況很明顯地反映在其體態變化上,這些變化常以身高、體重、寬度和圍度等指標來衡量。
2.機能增強
人的各種組織器官,分別具有不同的結構和生理功能,結構與功能相互制約,因而中學生的身體機能應正常發展,相互協調。
(1)腦和神經系統逐步完善
人腦和神經系統在出生前就迅速發展。腦的發展由容積、重量轉向功能的完善,即在青春期時,神經系統的結構更加復雜,功能更加完善。
(2)心血管系統功能穩定,肺功能增強
心率在青春期已接近成人,以后逐漸減慢,趨于穩定。
(3)智力迅速發展
3.身體素質提高
身體素質是在神經系統控制下,人體活動時肌肉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速度、耐力、靈活性、神經系統功能的完善,肌肉的增長等。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快速提高,首先表現在力量的提高;其次是速度,速度的生理基礎是大腦興奮與抑制過程轉換的靈活程度;最后是耐力,耐力是人體長時間進行體力活動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
4.性發育成熟
性發育是一個起始于胎兒期的緩慢過程。初生嬰兒形成的是第一性征。青春期后,性器官迅速發育成熟,功能完善,形成第二性征。
(二)心理發展
1.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和階段性
中學生的心理是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順序連續不斷發展的,具有自己的規律性,如思維方式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記憶方式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性表現為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特征,如少年的邏輯思維主要屬于經驗型,在進行抽象概括、歸納總結、推理論證時,仍需要用具體形象做支持;而到了青年中晚期,經驗型邏輯思維逐漸被理論型邏輯思維代替。
(2)穩定性和可變性
穩定性指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系統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逾越某個發展階段或任意改變其發展順序:可變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經歷等),心理發展的程度和速度會發生某些變化。
(3)共同性和差異性
共同性是指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心理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或相似性。但由于各種主觀因素的影響,其心理發展也存在著個別差異。
2.心理特點
(1)過渡性
中學以前是真正的幼稚期,兒童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顧、保護,他們的獨立性和自覺性都比較差。青年期是個體發展上的成熟期,它標志著個體真正開始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中學生處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剛好是從兒童期向青年期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青年初期則是 一個人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是其獨立地走向社會生活的準備時期。
(2)閉鎖性
有人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初三以后的中學生,自己放東西的抽屜總愛加鎖,似乎有什么秘密的東西不愿讓別人知道,其實里面并無什么要緊的東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這個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據他們的一時一事或某個舉動做判斷或做出研究的結論,常常是容易產生錯誤的。研究也表明,中學生容易對同年齡、同性別的人,特別是“知己”暴露真摯的心理、思想,這是了解中學生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3)社會性
中學階段是理想、動機和興趣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品德發展的重要階段。良好的品德或不良的品德都在中學階段形成并獲得初步成熟。
(4)動蕩性
中學生的思想比較敏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政治活動中“打頭陣”,起著“先鋒和橋梁”的作用。然而,中學生也容易走另一個“極端”。中學生希望受人重視,把他們看成“大人”,當成社會的一員,他們思想單純,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說、敢作敢為。但在他們心目中,什么是正確的幸福觀、友誼觀、英雄觀、自由觀和人生觀,還都是個謎。他們對于別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好斗好勝,但思維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搖擺。他們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冒險混同起來。他們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發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因此對處于青少年階段的中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在整個國民教育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命題點2:中學生的性心理發展
性心理是人類個體伴隨著性生理發育而出現的一系列與性有關的心理現象。青春期孩子的性心理是非常復雜的,它和人的性格、年齡、個性及性別有很大聯系。
(一)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
青春期學生的性心理是非常復雜的,它和人的性格、年齡、個性及性別有很大聯系。與成年人的性心理比較,中學生性心理具有朦朧性、不穩定性等特點。
1)朦朧性。即性意識的出現,青少年開始渴望了解性知識,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與愛慕,并產生好感,一般來說這種情感是非理性的,只是出于一種性的本能,對異性的身體產生一種神秘感,在異性面前容易緊張和興奮。
2)不穩定性和沖動性。這是青少年性心理的最主要特點。性成熟后的青少年對性的刺激特別敏感,渴望得到性的滿足。文明社會對性行為的約束,使他們在性的壓抑中接受社會性道德規范,并最終和社會達成一致。在這個磨合過程中,青少年容易越出軌道,觸犯社會規范,有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發展階段
1)對異性的疏遠與排斥。這是一段短暫的引發日后對異性興趣與愛戀的前奏曲。這一階段大約出現在小學高年級及中學低年級。青春初期,由于對性別、性角色的心理認同的增強,以及對第二性征發育的不安和煩惱,使得一些學生此時對異性有意疏遠。
2)對異性的關注與接近。短暫的疏遠與排斥之后,是逐漸的關注與接近。大約在初二、初三年級逐漸明顯,表現為刻意修飾打扮自己,并以各種理由接近異性。
3)對異性的追求與愛戀。隨著對異性關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頻繁,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能感受到異性吸引的情感撞擊和性欲的沖動。當這種心理較為專一地指向某一異性時,便有了純潔而幼稚的初戀,并產生相應的追求行為。
(三)中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教育,運用科學的專業知識幫助青少年理解生理和心理的變化;
2)更新理念,正確引導青少年的相關認識,正視異性交往的積極意義;
3)指導行為,合理疏導青少年的相關問題,指導其恰當、正面、積極地與異性交往。
命題點3: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
1.重視青春期教育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使青春期教育成為這一階段必不可少的課題。正確而適時的青春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家長、老師要重視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傳授性知識,使他們正確認識與異性同學的關系,把握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分寸,掌握與異性同學交往的禮儀,嚴肅對待戀愛、婚姻以及性等問題。
2.尊重和鼓勵學生正常的異性交往
“異性效應”能使青少年在愉悅的情感狀態中積極進取,充分發揮內驅力,樹立良好的形象。教師應適當運用“異性效應”,提倡異性學生間的正常交往,發揮“異性效應”的吸引力、激發力、約束力、爭化力等作用,從而構建良好的班集體,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在座位編排、班級活動等方面,可有意識地進行男女搭配,以增加男女同學間接觸了解的機會,消除學生進入青春期后所產生的煩惱和對異性的神秘感,促進正常、健康的異性交往風氣。
3.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組織適合中學生身心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充實文化生活,提供異性學生正常交往的渠道,既可以滿足他們正常的交往需要,也可以使異性交往過密的學生遷移興奮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活動,可以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寬松的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激發異性同學間的相互競爭與共同進步,從而把異性同學之間的吸引力轉化成班集體團結向上的凝聚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這個集體中健康成長。目前我國推行的校園交誼舞就是促進異性學生正常交往的一種很好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