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精簡提煉第五章第三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0-28
244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命題點1:人格
(一)概念
人格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它由個人在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
所謂人格特征是指一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那些暫時的、偶爾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屬于人格特征。
1.整體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人具有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如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等,但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系并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組織。
2.穩定性
人格的穩定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時間的持續性。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人格的穩定性首先表現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3.獨特性
人格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與行為是各不相同的,人與人之間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由于人格結構組合的多樣性,每個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點。
4.社會性
人格的社會性是指社會化把人這樣的動物變成社會的成員。人格是社會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個體的遺傳和生物基礎上形成的,受個體生物特性的制約。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人格是個體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所有屬性相加的混合物,或者是幾種屬性相加的混合物。構成人的本質的東西,是那種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稱其為人的因素,而這種因素就是人的社會性。其實,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也是受人的社會性制約的。
人格是個人各種穩定特征的綜合體,顯示出個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的獨特模式。這種獨特模式是個體社會化的產物,同時又影響著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5.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現。
(三)人格結構
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氣質
(1)概念
氣質指在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穩定的動力特點。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人剛出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
(2)氣質的分類
人的氣質可分為4種類型:膽汁質(興奮型)、多血質(活潑型)、黏液質(安靜型)、抑郁質(抑制型)。
2.性格
(1)概念
性格是指表現在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的較為穩定而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征。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并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
性格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鑲嵌了許多社會道德含義,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現了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這些具有道德評價含義的人格差異,我們稱之為性格差異。
性格是在后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異。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風貌。
(2)性格特征
①性格的態度特征,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事物的不同態度,直接影響為人處事。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設定目標、調節自我、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心理品質。意志特征是人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式時表現出來的。
③性格的情緒特征,情緒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體驗,每人都有其穩定而獨特的情緒活動方式,這些構成性格的情緒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人們在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方面的差異,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3.認知風格
(1)概念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對事物、現象或人進行認識的過程中,個人所偏愛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認知方式。
(2)認知風格的分類
認知風格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同時性和繼時性等。
1)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人對外部環境(“場”)的不同依賴程度上。場獨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時,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信息時,主要依據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場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于“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在心理活動上的差異:
①場獨立型的人認知重構能力強,在認知方面有優勢;場依存型的人社會技能高,在人際交往中有優勢。
②場獨立型的人善于解決需要靈活思維的問題,概括化程度高;場依存型的人能夠解決熟悉的問題,喜歡學習具體知識。
③理科生偏向于場獨立型,文科生偏向于場依存型。
④職業選擇上,場獨立型者喜歡從事理論研究、建筑、航空及藝術工作,場依存型者喜歡社會定向的學科與職業。
2)沖動型和沉思型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的思考速度上。沖動型的特點是反應快,但精確性差。具有這種認知風格的人面對問題時總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細致地分析問題的各種可能性,不管正確與否就急于表達出來,有時甚至沒有弄清楚問題的要求,就開始解答問題。沖動型學生閱讀困難,學習能力缺失,學習成績不好。沉思型認知方式的特點是反應慢,但精確性高。
沉思型學生閱讀、記憶、推理、創造等能力表現較好。
3)繼時性和同時性。達斯等人根據腦功能的研究,區分了同時性與繼時性兩種認知風格。
他們認為,左腦優勢的個體在對信息進行加工時,表現出系列性、繼時性的加工風格;而右腦優勢的個體表現出同時性的加工風格。
繼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后順序,解決問題的過程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直到找到問題的答案。
同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在解決問題時,采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并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發散式的。許多數學操作、空間問題的操作都要依賴于這種同時性的加工方式。
4.自我調控系統
人格調控系統以自我意識為核心,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1)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其中自我評價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2)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終環節。
(四)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后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在胚胎狀態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后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2.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個人能穩固地“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里。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還表現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總的來說,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的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社會對文化要求越嚴格,其影響力就越大。
2)社會文化具有對人格的塑造功能,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環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的差異(包括家庭結構、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庭氛圍等)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具有不同的影響。家庭教養方式有以下三種類型:
1) 權威型教養方式。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征。
2)放縱型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唯我獨尊、蠻橫胡鬧等。
3)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
家庭是社會文化的媒介,對人格具有強大的塑造力。父母教養方式的恰當性,直接決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人格,進而影響和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會遺傳性”。
4.學校教育因素
學生在學校通過學習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人格特征。學校不僅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場所,而且是發展智力、進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只有在學校里通過學習與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優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順利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比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現頻率,如天熱會使人煩躁不安等。但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在不同自然環境中,人可以表現不同的行為特點。
6.個人主觀因素
人格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任何環境因素都不能直接決定人格,它必須通過個體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心理活動才能發生作用。社會上各種影響因素,首先要被個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轉化為個體的需要、動機和興趣,才能推動他去思考與行動。
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