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精簡提煉第一章第五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7-21
432

第五節 教育制度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制度;2.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3.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4.義務教育制度。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義
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
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其中學校教育制度處于國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體地位,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二)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類早期的原始社會教育,也是一種實體化教育。教育實體的出現,意味著教育形態已趨于定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三)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
(一)西方現代學制的類型
1.雙軌制
2.單軌制
3.分支制
(二)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
1.義務教育的范圍逐漸擴展,年限不斷延長。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3.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學制是學校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完整體系的學制是以現代學制的出現為標志。清政府采取“廢科舉、興學堂”的措施,開始了中國現代學制改革。
(一)舊中國的學制
1.1902年,我國正式頒布第一個現代學制——“壬寅學制”,只頒布而沒有實行。
2.1904年,清政府頒布并推行了“癸卯學制”,是中國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3.1912—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壬子癸丑學制”,第一次規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布了“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一直沿用到全國解放初期。
(二)新中國的學制改革
1.1951年頒布的新學制
1951年10月1日,政務院頒布了《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學制,標志了我國學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2.1995年頒布《教育法》
1995年《教育法》對我國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3.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對學制的規定
2006年再次修訂通過的《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我國義務教育學制主要有“六三制”(小學六年,中學三年)、“五四制”(中學五年,中學四年)兩種,其中還有少數地區實行八年制的義務教育,即小學五年制、中學三年制。
(三)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政治局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這是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是指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根據這一規劃,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工作方針是: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綱要指出: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育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到2020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一進入”,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在學制方面,《綱要》按照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形成終身教育體系的要求,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學制方面的發展任務。主要有:
一是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二是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重點推進均衡發展;
三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四是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六是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七是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
四、義務教育制度
(一)義務教育的概念
義務教育,是指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
(二)義務教育的特點
義務教育是強迫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免費性等特點。
(三)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
1986年通過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標志著中國已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