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半年幼兒教師資格《保教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3-18
771

三、論述題(答案要點)
13.本案例中,幼兒教師沒有理解游戲的特點,按照自己的想法組織了這次教學游戲。在這過程中,游戲死板、被動,沒有引起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幼兒游戲的特征包括:
(1)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活動,主要表現在游戲的內容、形式、進程等由幼兒自己選擇,而不是由成人控制。
(2)游戲無強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兒玩游戲的目的在于游戲活動本身,是為了好玩而游戲,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目的。
(3)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由于在游戲中沒有刻意要達到的目標,并不追求某一結果,減輕了為,一達到目標而產生的緊張和心理的壓力,幼兒在游戲中容易取得成功。
(4)游戲活動是在假想的情景中發展的。與真實的生活活動相比,游戲總是在假想的情景中開展的,用幼兒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假”的,是“裝”的,不是真的。教師指導幼兒游戲時要做到:
(I)尊重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幼兒是獨立的人,因而有著他們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尊重幼兒游戲的氛圍和游戲中的想象、探索、表現、創造。本案例中,幼兒說:“老師,游戲完了嗎?我們可以自己玩了吧?”沒有尊重幼兒游戲的自主性。
(2)以間接指導為主。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的游戲是對幼兒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經驗是幼兒游戲的基礎和源泉。觀察并合理參與幼兒游戲,教師對幼兒的觀察不僅是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進行游戲準備的基礎,而且還是教師參與幼兒游戲、進行游戲指導的前提。本案例中,教師直接指定某幾個幼兒扮演蝴蝶和花朵,扼殺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四、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14.小凱媽媽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幼兒想象的特點:
(I)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想象開始發展;
(2)再造想象為主,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3)想象有時和現實混淆。
幼兒時期,常將想象的東西和現實進行混淆,表現在三個方面:
(I)把渴望得到的東西說成已經得到的;
(2)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成已發生的事情來描述;
(3)在參加游戲或欣賞文藝作品時,往往身l臨其境,與角色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
以上材料是混淆現象和現實的情況,常被成人誤認為孩子在說謊。事實上是幼兒期的想象特點所致。
15.本案例是一個紙工活動,幼兒能用圖形、幾何形、自然物等進行粘貼。并能用單張紙進行簡單的折疊,同時還會運用目測剪或撕出直線、弧線等。但是,他們制作的作品往往較為粗糙,如折疊不平整,撕剪出的物體不光滑等。
本案例中,教師利用游戲操作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活動,進行操作學習。游戲操作是一種在玩中的學習,一要給幼兒自己探索的空間;二要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有愉悅感。在做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幼兒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五、活動設計題(答案要點)
16.(1)對材料中的問題從以下幾方面分析:①幼兒園的進餐設計問題;②教師對于幼兒的引導問題;③幼兒受到的平時的不良習慣影響問題;④幼兒自身的特點。
(2)工作目標從以下幾方面分析:①讓幼兒了解進餐的重要性;②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③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在其他活動中的良好習慣。
(3)解決方法從以下幾方面分析:①教師的正確引導;②改變進餐的策略設計;③教師多與家長溝通,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