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命題預測試卷及答案十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8
550

三、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生活教育的目標。陶行知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陶先生對生活教育的定義是:“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在《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中談道:“生活教育的目標,分析開來,在鄉村小學里,應當包含五種: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可見,他提出兒童的生活教育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勞動的生活即是勞動的教育;科學的生活即是科學的教育;藝術的生活即是藝術的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即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內容。陶行知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生活中“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之寶庫,都是活的書”。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范就是一所“以宇宙為教室,奉自然作宗師”的學校,“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粱菽麥黍稷下工夫”成了曉莊的重要課程。陶先生對此十分贊賞:“他頭上頂著青天,腳上踏著大地,東南西北是他的圍墻,大千世界是他的課堂,萬物變化是他的教科書,太陽月亮照耀他的工作,一切人,老的、壯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學生。”這種把課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進課程的教育理念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還能夠極大地調動兒童的主動積極性。
(3)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創造性地提出了“做中學、做中教”(即“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做中學、做中教”說明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兒童的生活現狀,了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所以,他極其重視實踐,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并改自己“知行”之名為“行知”。在教育方法論上,他特別重視兒童對知識的探索與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
2.【答案要點】
(1)提供活動機會和環境。為了貫徹活動性原則,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物質材料和充分的活動時間,以及與同伴、教師交往的機會。
(2)鼓勵兒童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鼓勵兒童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活動真正成為兒童發展的手段。作為一個教師首先要做到就是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對待周圍所發生的事,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去參加到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鼓勵兒童積極參加活動。經過長期的培養,他們才會主動地去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
(3)活動是多樣的。兒童的發展需要是多樣的,兒童的興趣是廣闊的和多變比的,因而需要多樣的活動滿足其發展。從活動的內容看有發展身體各部位動作的活動,發展感官,發展注意,發展記憶,發展思維和想像的活動,發展語言的活動,發展意志,發展情感的活動;從活動的組織形式看有獨自的活動,合作的活動,團體的活動;從活動的方式方法看有生活能力練習活動,玩玩具游戲活動,講故事活動,觀察活動,小實驗活動,音樂舞蹈活動,繪畫、手工制作活動,種植、飼養活動;從活動的場所分有室內活動(班活動室、功能室)、戶外活動(園內、園外);從活動量分有活動量大的活動,安靜的活動,靜息活動。另外,還可分為成人組織的活動和兒童自由進行的活動。活動以適合兒童的興趣和能力,有益兒童的身心健康為最佳。
(4)活動不是裝飾品。在幼兒園里,許多教師在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中,往往出現以活動做點綴物的現象。這樣一方面說明教師對活動性原則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的工作態度不夠認真。因為如果要讓兒童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就要準備大量的物質材料,這樣做既費時又費力,又不可能馬上看到效果。相反,如果要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是活動中的絕對領導者,她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出發安排一切,而兒童只是隨著教師指揮棍轉圈的玩偶。教師指到哪兒,孩子們就跟到哪兒。教室里秩序井然,教師帶著省心,家長看了放心,活動也就成了表面文章。因此,活動性原則說起來容易,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頗費工夫的。
四、材料分析題
【答案要點】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幼兒教師要實現與幼兒的有效溝通,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知識,以及觀察力、溝通力、組織小組活動、指導游戲、指導幼兒行為、評價教育活動的能力等。其中,溝通能力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尤為重要。
教師與幼兒的溝通主要有兩個方面,非言語溝通與言語溝通。
(1)非言語溝通包括教師通過微笑、點頭、撫摸、蹲下與幼兒交流等。教師與幼兒的身體接觸有利于安定幼兒的情緒,讓幼兒消除緊張、感到溫暖、安全。教師可以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對幼兒的情感和感受可以獲得真實的體驗。
(2)言語溝通是指教師和幼兒直接交談。個別或小組中的交談是幼兒分享情感、心靈交匯的重要途徑。它需要教師在抓住機會、選擇話題、引發和延續談話、激發和幼兒談話的興趣和積極性等環節上,具有靈活機智的策略、豐富的經驗技巧。教師與幼兒之間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體幼兒,這樣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幼兒教師要與幼兒實現有效的溝通,除教師要與幼兒平等交流以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發交談的技能。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創造氣氛,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將幼兒自然吸引過來。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訴老師嗎?”
②傾聽的技能。用恰當的言語或非言語方式熱情地接納和鼓勵幼兒談話、提問,讓幼兒產生受到尊重的喜悅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觸是比較好的積極反饋方式。
③擴展談話和結束交談的技能。教師要學會用幼兒理解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談話持續下去。同時,也要在適當時候結束談話,讓幼兒表現出滿足感。比如:“老師還有點事情要去做,咱們下一次再好好談談好嗎?”
④面向全體,注意個體差異。針對不同語言能力的幼兒采取不同的內容、方式進行溝通,多鼓勵、多傾聽,有效刺激幼兒交談。比如:“你這一次比上一次說得更清楚了。”
移動端訪問: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命題預測試卷及答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