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真題及答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3-18
591

二、材料分析題
30、材料一
一天,一位老師給學生上科學課,主題是“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老師安排學生去校園里甚至校外大自然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并要做好記錄,走出課堂的孩子們顯得很興奮。不久,一位同學跑過來說:“老師,我找到一只螞蚱。”其他同學圍過來看,突然一個同學說:“這是一只公的。”微觀的同學哄堂大笑。老師問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觀察的,公螞蚱有勁跳得高。”他自信地說。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確實難能可貴的!老師及時表揚到:“你真是一個小生物學家,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希望你能認真研究一番。”孩子認真地點點頭,就在這時,又一位同學跑來告狀:“一個同學把螞蚱踩死了。”老師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教育機會,他走過去,幾個同學正在氣呼呼地責備那個同學,這位老師說:“一個螞蚱也是一個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應該愛護有生命的物體。我相信,這位同學一定是無意踩死的。這樣吧,老師提一個建議:不如挖一個坑,把它安葬了吧!”于是,在學校的草地上,舉行了一個特殊的“葬禮”。可以說在這潛移默化中,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珍惜,會比多少遍說教來得更為深刻有效!
問題:試從教師職業理念的角度,評析該老師的教學行為。(14分)
參考答案: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科學課。從教室職業理念的角度,該老師的教學行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
(1)該教室的教學行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觀。素質教育觀認為,教育活動應當指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發展,使得人的整體品質、全面素質得到提升。素質教育要以培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材料中的老師給學生上科學課,安排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這正是對他們實踐能力的鍛煉。
(2)該老師的教學行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學生觀。全面發展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做主體需求、能夠主動發展;把學生作為一個整體;把學生作為有差異、有個性的人。該老師做到了以上幾點,鼓勵學生主動地去尋找物體,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當學生給出解答時,該老師還及時表揚學生,并對他提出更高的期望,可見老師把學生當作有發展潛力的人。當有學生踩死螞蚱的時候,該老師并沒有批評學生,而是安慰學生,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生命的可貴。
(3)該老師的教學行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師觀。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以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途徑來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角色的性質就在于幫助學生成長。材料中該教師的角色正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啟發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珍惜。
31、材料二
何老師班上的小龍,經常遲到曠課,不完成作業,還欺負同學。在多次批評教育無效后,何老師決定到他家去一趟,向他父母告狀。到小龍家時,何老師驚奇地發現他正在做家務,見到何老師,小龍吃了一驚,但還是喊了一聲“老師好”后跑回房間。在同小龍父母交談后,何老師了解到小龍家庭貧困,父母早出晚歸,于是何老師把本來要告狀的話收了回來。第二天,何老師在班上表揚了小龍懂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在家能做家務,希望同學們能向小龍學習,接下來,何老師安排他負責班級衛生工作,并對他的盡職盡責及時給與表揚,沒過多久,小龍在課堂上認真多了,同學關系也融洽了,還成了老師的得力助手。
問題:請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何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何老師開始向家長告狀的做法是不太合理的,但是后來的做法是遵循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是值得學習的。
首先,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要關愛學生。材料中何老師對學生進行家訪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情況以后,收回了向家長告狀的話,在第二天表揚了小龍,并在之后讓他負責衛生,及時表揚他,體現了何老師對小龍的關愛,促進了小龍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
其次,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要教書育人。材料中教師對從小龍的實際情況出發,抓住他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很快小龍學習上和品德上都有了提高,這充分體現了何老師的行為促進了小龍的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總的來看,何老師從最開始對小龍批評教育到要去向家長告狀,最后在見到家長后改變初衷,并在之后對小龍進行以表揚為主的教育這樣一個過程中,其中關鍵是教師要關愛學生。只有在全方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采取合理的做法進行最佳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與家長的溝通過程中,應在尊重家長的基礎上與家長進行平等、恰當地溝通,而不是向家長告狀這樣的形式。
33、材料
比如園里那一棵古松,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它是古松。但是你從正面看,我從側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異都能影響到所看到古松的面目。古松雖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畫成一幅畫或是寫成一首詩,我們倆藝術手腕盡管不分上下,你的詩和畫與我的詩和畫比較,卻有許多重要的異點。這是什么緣故呢?這由于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一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的觀賞它的蒼翠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從此可知道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是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摘編自朱光潛《談美》)問題:
(1)作者為什么說(園里)“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4分)
參考答案:因為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客觀存在的,另一半將隨著觀者的性格情趣和觀點態度而展示出不同的面目。
(2)請另舉一例,談談你對文中畫線句“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的理解。(10分)
參考答案:對于極客觀的東西,它們的形象隨著觀者的情趣和性格的差異呈現出迥異的面目,其主管成分的緣由是觀者的主觀色彩知覺,對于文中的客觀事物古松,木商、植物學家、畫家三種人群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的主觀色彩認知——實用態度、科學態度、美感態度;
比如,對于生活中極客觀的茶壺,實用主義者研究它的生活實用價值,可以用來泡茶、解決口渴問題。商人會考慮到做茶壺買賣是否會帶來利益;養生家會考慮茶壺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是其化學成分,用此類茶壺泡茶是否有益身體健康;藝術家則會全副精神傾注于茶壺本身,不計實用、不推求關系、條理和因果,只是只覺地感知它的形式、花樣、顏色的優美。
觀者從多種不同的角度,用三種不同的感知——實用態度、科學態度、美感態度,使得客觀東西的形象帶有主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