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仿真卷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7-06-08
655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
2.C【解析】自習課不屬于課外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一種。
3.A【解析】反映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分數的穩定、一致程度的特征稱為信度。
4.C【解析】巴甫洛夫經典實驗“條件反射”中用的動物是狗。
5.A【解析】“一題多解”是發散思維。
6.C【解析】教師考核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和工作成績,即德、能、勤、績。
7.B【解析】由題意可知,這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一種有效方法,即品德評價法。
8.A【解析】課外活動是學生課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9.A【解析】題干符合實物直觀的內涵。
10.D【解析】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11.A【解析】沒有知識的領會,鞏固和運用等環節就毫無意義。
12.B【解析】題干符合自我提高內驅力的內涵。
13.A【解析】講述的三個階段分別是導人、詳述和匯總。
14.C【解析】題干是順應遷移的定義。
15.A【解析】自我評價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認識基礎。
16.A【解析】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是引起學生注意。
17.A【解析】1862年我國在京師同文館首先采用了班級授課制。
18.A【解析】操作技能具有物質性、外顯性、展開性。
19.C【解析】班主任主要全面負責一個班級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所以題干所指是班主任。
20.B【解析】布盧姆認為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是80%~90%。
21.C【解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要求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是啟發性原則。
22.D【解析】“生活即教育”不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的論點。
23.D【解析】傳統心理學對問題解決的研究往往脫離中小學學科教學實際,很難指導課堂教學?,F代認知心理學結合中小學學科特點進行問題解決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知識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有不同的作用。
24.B【解析】若一個新信息與其他信息聯系越多,回憶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種理解性的記憶策略。
25.C【解析】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C項既對他人(營業員)有意義,又對社會(文明)具有道德意義。
26.D【解析】教育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這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有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
27.B【解析】人們常說“教育有法而教無定法”,這反映教師勞動具有創造性特點。
28.A【解析】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29.A【解析】客觀性是任何科學及其研究都必須遵循的原則,教育心理學也不例外。
30.C【解析】課外校外教育與課堂教學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
二、簡答題
1.言語直觀是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言語直觀的優點不受時 間、地點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可以廣泛使用。言語直觀還能運用語調和生動形象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感情,喚起學生的想像。但是,言語直觀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 如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鮮明、完整、穩定。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配合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
2.(1)動作品質。動作的穩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要素之間的協調性較差,互相干擾,常有多余動作產生;(3)動作 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較低,不能主動發現錯誤與糾正錯誤;(4)動作效能。完成一個動作往往比標準速度要慢,個體經常感到疲勞、緊張。
3.(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4.(1)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人。第一,學生是人,是能動的主體,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第二,學生是發展中的 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學生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2)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的主要 任務是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規范化的學習。
5.(1)統籌安排學習時間;(2)高效利用最佳時間;(3)靈活利用零碎時間。
三、材料分析題
1.(1)自我的含義:把自我作為認識的對象,意識到自己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意識到自己與外界的關系。詹姆斯認為,自我涵蓋兩種意義:一是主體我,一是客體我??腕w我即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形象及有關人格特質所持有的整合知覺與態度,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2)欣欣對自己的看法就是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并且與客觀事實出現了偏差,不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她看到的只是自己身上的優點,而沒有找出自己的缺點,所以就自以為是,瞧不起同學,堅持己見,有時還愛撂挑子。
(3)解決辦法:首先,要教育她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其次,還要能夠正確看待同學,學習其他同學身上的優點;最后,老師多觀察、幫助。
2.這個主題班會的設計較好。因為它基本符合一個好的主題班會的要求:第一,精心設計主題,主題必須服從于教育方針和班級目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 面發展,有利于班集體的健全和完善。該班會針對社會和學生思想實際,抓住學習雷鋒的教育時機,把學習雷鋒精神落到實處。第二,有針對性,能切實解決問題。 主題活動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向性,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反映學生需要,并通過活動使學生受到強烈的影響和深刻的教育。第三,開拓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 性。針對社會實際和時代的不同,找到學習雷鋒的方法。第四,生動活潑,具有趣味性。小學生一般都有求新、求奇、求異、求樂的需要,主題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 發,注意將知識性與藝術性、教育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努力做到寓教寓學于活動。班會有講故事,有事跡介紹,有討論,形式多樣。第五,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 動和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題活動應體現學生的自主、自治和自動,要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人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樂、有所獲。全班學生 一起討論、商量,學習雷鋒的方法和途徑也是學生自己提出和解決的,學生是班會的主人。
四、教學設計題
答案:略。
移動端訪問:2017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仿真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