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前測試六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7-05-27
653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
2.C【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完備學制系統的出現,諸如壬寅學制、癸卯學制等,標志著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的興起。
3.D【解析】教育問題是指反映到人們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教育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4.C【解析】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的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所謂守恒,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而具體運算階段的年齡是7~11歲,因而選C。
專家點撥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在歷年考試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皮亞杰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是兒童智力發展的萌芽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2)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具備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3)7~11歲,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概念,出現了去自我中心主義。(4)具體運算階段。11~l5歲,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
5.B【解析】奧蘇伯爾認為,發現學習適用于年幼的兒童及年長的學生學習新學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學習。
6.B【解析】當環境中某種刺激增加而行為反應出現的概率也增加時,這種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強化,如給予獎勵。
7.C【解析】對于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因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有內發論、外鑠論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論三種觀點,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專家點撥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觀點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各種:題型都出現過。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觀點包括:(1)內發論。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格塞爾。基本觀點: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遺傳素質,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2)外:鑠論。代表人物:洛克。基本觀點: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基本觀點: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與外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8.D【解析】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進行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而素質教育則是以提高民族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協調、全面地發展,因此,“教學就是智育”是對教學意義的片面理解。
9.C【解析】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在實施說服教育法的同時應該結合紀律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0.C【解析】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后進生,教師應該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向。尤其是后進生的心理較為脆弱、敏感,教師更要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多鼓勵,少批評。
11.C【解析】教師的人格特征與職業成就密切相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還有教師富于激勵和想象的傾向性。
12.C【解析】思維的變通性,也稱為靈活性,指個人而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
專家點撥考生應掌握創造性的三個特點的概念:流暢性是個人面對面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獨創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眼,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13.B【解析】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的主要內容是:發展性咨詢與輔導、適應問題的咨詢與輔導、學習心理問題的咨詢與輔導。
14.B【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常用策略有:位置記憶法、縮簡和編歌訣、諧音聯想法、關鍵詞法、視覺想象、語義聯想、做筆記等。
15.B【解析】變式法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16.C【解析】教師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只有通過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才能得到證明,體現了教師勞動價值的隱蔽性。
17.B【解析】學習策略一般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學習者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
專家點撥學習策略這一知識點包含的內容很多,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重要考點,題型多樣,考查內容多樣。其相關知識包括學習策略的概念及其分類兩大方面。在學習策略的分類中,將其分為三種典型類型: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每一種策略下又包含了具體的方法和技術,它們的概念及應用都是重點查考內容。考生可以自己畫出學習策略的結構圖,形成知識網絡,避免混淆。
18.B【解析】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19.A【解析】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個測驗在反復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結果,那么這個測驗的信度就較高。
20.B【解析】兒童多動癥(簡稱“多動癥”),是幼兒和小學生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綜合征。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多為7歲前就有異常表現,男性兒童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
專家點撥多動癥是兒童一種常見的行為問題,近年來已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因此在歷年考試中有所考查。多動癥的表現一般為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行為沖動等。但要注意的是,多動癥不是家長或教師能隨便下結論的,要經過正式的臨床診斷。
二、簡答題
21.【答案要點】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
(1)受國家政治制度的影響。
(2)受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
(3)受文化歷史傳統的影響。
(4)受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
22.【答案要點】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呈現者,他更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之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23.【答案要點】(1)善于學習。作為教師通過學習可以了解教育教學的要求,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明確教師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2)恒于研究。通過科研,教師可以發現規律,根據規律進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類個體或群體以自身為對象,以尋求更好的發展為目的而進行的積極的和仔細的審視與思考的活動。通過反思,既可以總結經驗、堅定信念,也可以發現問題、完善自己。不僅要反思自己的言語、行動,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經驗和思想。
(4)勇于實踐。實踐過程中,首先要有實踐意識和勇氣,及時捕捉機會,將自己新穎的想法轉化為實踐的行動;其次要講實踐的方法,對新想法進行可行性論證,確定行動方案,然后進行實踐。
三、材料分析題
24.【答案要點】廣大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考慮到的是問題的開放性,尤其是在數學探究過程中,需要設計大量的開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維空間的問題。但是,在這一材料中,教師的問題存在了目的性不強,答案不著邊際的弊端,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答案,老師對他們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評價,但是,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評價使得我們的數學課堂離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的數學課堂卻越來越遠。所以老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問題的開放性,更要考慮設計問題的目的性,設計的問題應當明確,具體可測,大部分學生能尋求到比較正確的答案。
25.【答案要點】問題(一):王老師陷入班主任工作困境的原因是:(1)對班主任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清;(2)對班主任的崗位職責認識不清;(3)在班級管理和建設方面缺乏實踐策略;(4)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理解不夠。
問題(二):作為班主任,除了具有一般的教師素養外,還應包含以下素質:(1)班級建設與管理的素養;(2)學生班級活動管理與指導的素養;(3)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與協調的素養;(4)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影響的素養。
專家點撥本題的第一問主要考查考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第二問則是從材料中延伸出來的,主要考查考生對基本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
從這則材料可以看出,王老師的數學課教得好,但是班主任工作進展得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他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數學的教授上,而忽略了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對學生進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對于班主任來說,必須認清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職責,學會班級管理、學生教育等策略,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四、教學設計題
以第26題為例:
26.【參考設計】
問題(一):
1.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稱量物體的方法。
(4)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2.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問題(二):
一、創設情境,體驗輕重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逛超市嗎?老師也喜歡,昨天我在超市買了兩樣東西,猜一猜,哪個更重?你怎樣知道是它重?(面條和蘋果)
學生可能會說用秤稱,可能會說掂一掂,還可能說看標簽……
師:看來物品有輕有重,我們把物體的輕重叫作物體的質量。
二、認識秤,揭示課題
1.出示:常見的秤掛圖。
師:剛才說可以用秤稱,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你都認識些什么秤?在哪里見過?
2.介紹一些常見的秤。重點介紹天平和盤秤。
小結:它們都可以用來稱物品的質量。
3.揭示課題。
師:表示物品質量的單位有克和千克。這節課我們就要來研究“克和千克”。(板書:克和千克)
三、認識克,感受1克和幾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質量。(1個2分硬幣)
師: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嗎?
學生掂一掂,再閉上眼睛,感受l克的質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輕)
2.說一說,你覺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約l克。(藥片、小發卡、紐扣、小螺絲、一粒花生、一個乒乓球、一片樹葉……)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別掂一掂一支鉛筆、一袋米、一包鹽的重量,比一比誰重,感受幾克、l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較輕的物體我們用克做單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數學課本有多重?再稱一稱。(1本數學課本大約重l50克)
5.介紹天平。稱較輕的物品要用到一種秤——天平。
四、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1.感受1千克。
師:物體有輕有重,稱比較輕的物體我們用克做單位,稱比較重的物體時我們就周千克做單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條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師:請同學們用手掂一掂1扎面條,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學生用手掂一掂)
師:你覺得1千克怎么樣?(挺重)1千克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斤。但斤不是國際通用單位。
2.說一說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
3.判斷:1千克鐵和1千克棉花比較,哪個重一些?
小結:不論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覺是一樣的。
4.估計幾千克,稱書包。
師:你估計書包有多重?你是怎樣估計的?(引導學生與1千克對比)
師:好,咱們用盤秤來稱一稱,看你估計得準不準確。(指導學生使用盤秤)
(出示盤秤)觀察一下盤秤,你們有什么發現?(讓學生看到指針和單位千克)
5.當我們用盤秤稱東西的時候,當指針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們就來稱1千克的東西吧。(稱1千克的東西:1扎面條、1罐奶粉、兩袋鹽……)
6.稱一稱:1千克蘋果有幾個?1千克香蕉有幾個?
7.活動:感受幾十千克,稱體重,互相抱一抱。(體重在20~35千克)
五、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師:一包食鹽有500克,兩包呢?
生:1000克,因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師:再用盤秤稱一稱兩包鹽的重量。指針指向l,兩包鹽的重量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級的學生,自從學習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后,她對周圍物體的質量可感興趣了,下面是她稱出的物體的質量,這個馬大哈,把什么給漏了,你能幫她補上嗎?(課本第89頁第4題)
2.認真閱讀玲玲的日記,你能發現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級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從1千米高的床上起來,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臉后,吃了一個200千克的面包,一個50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2克的書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學去了。
七、全課小結
你有什么收獲?
移動端訪問:2017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前測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