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考卷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29
428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主要是采取當時美國一些州已經實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新學制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新教育制度的確立,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學制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
2.D【解析】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3.B【解析】這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華生認為兒童的成長完全由環境來決定,否定遺傳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絕對性。
4.C【解析】個體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些順序不能顛倒,不能盲目地加速,“揠苗助長”違背了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5.D【解析】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例如,觀察各種實物、演示各種實驗、到工廠或農村進行實地參觀訪問等。觀察教學電影屬于模象直觀。
專家點撥直觀是理解科學知識的起點,是學生由不知到知的開端,是知識獲得的首要環節。直觀的形式主要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考生應該掌.握這三種直觀形式的概念.能判斷哪種教學活動屬于哪一類,還要知道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
6.C【解析】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善于激發學生去尋求正確的答案.引導學生從謬誤走向真理,符合啟發性教學原則。
7.A【解析】班主任在自然狀態下,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組織勞動。能比較自然地了解到學生思想行為的傾向性、能力、興趣及習慣特征,例如,在上課時觀察學生上課的情緒、注意力,回答問題的情況,完成課堂作業的情況,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質量、語言表達能力、意志品質及對各門課的興趣等。
8.A【解析】課外活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點是靈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這幾個特點.有助于駕馭課外活動的規律,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重要功能。
9.D【解析】一般來說,態度和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三個階段,即依從、認同和內化。專家點撥品德的學習階段在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的題型出現較多。品德的學習過程經歷了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依從是態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節;認同更深入一層,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一定性;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10.B【解析】學習需要是指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
11.B【解析】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訂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12.B【解析】構成意志力的穩定因素稱為意志品質。人們的意志品質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主要的意志品質有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題干中的學生缺交作業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班主任可以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
13.B【解析】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是個體具有的用于具體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為步驟。
14.B【解析】正式群體中的內部成員間在價值取向上保持較高的一致性,而非正式群體完全是以個人間的好感、喜愛為基礎的。各種非正式群體有自身的價值取向,不同非正式群體間的價值取向有差異性。
專家點撥按照構成群體的原則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將群體劃分為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定的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職責權利明確、組織地位確定、價值取向比較一致;非正式群體是指學生在相互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以個人好惡、興趣愛好為聯系紐帶,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群體。
15.D【解析】問題解決具有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符合這三個特點的就是問題解決。
16.D【解析】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17.C【解析】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題干中小敏的心理問題就是強迫癥。
18.A【解析】研究能力是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是對未知事物探索性的、發現性的、心智和情感主動投入的過程。教師的研究常常是圍繞自己的實踐工作與對象開展的。
19.C【解析】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
20.B【解析】知覺的理解性是對于知覺的對象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并用詞匯或概念對其進行命名或歸類,即賦予對象一定的意義。
二、簡答題
21.【答案要點】(1)以“班”為人員單位,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成固定的班級,即同一個教學班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程度大致相同。
(2)以“課時”為時間單位,把每一“課”規定在統一而固定的單位時間里進行,教師同時面對全班學生上課。
(3)以“課”為活動單位,把教學內容及傳授這些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綜合在“課”上,把教學活動劃分為相對完整且互相銜接的各個教學單元,從而保證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專家點撥班級授課制是我國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其相關知識是歷年考試的重點考查內容。最早在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加以論述的教育家(夸美紐斯),將其進一步發展基本定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我國最早開始采用班級授課制的地點(京師同文館),班級授課制的概念、基本特征、優缺點等,都可能以各種題型出現。
22.【答案要點】童年期兒童的學習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低年級兒童對學習的價值了解不深,對學習和游戲也難以分得很清楚。教師應盡快使兒童認識到學習不完全是游戲,而是一項認真的工作。
(2)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夸獎。很多小學生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對學生打的分數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取得高分成為很多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
(3)學習興趣與習慣。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同時,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完全形成,對學習的常規也缺乏足夠的了解。
(4)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而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逐漸重視學習的結果,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常常是和自己對成績的滿足感的體驗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滿足感常伴隨著教師的夸獎而增強。
23.【答案要點】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其原因如下:(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2)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3)學校教育由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負責。
三、材料分析題
24.【答案要點】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疑問人手,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問,讓學生自由質疑,這是比傳統課堂進步的地方。但問題是,教師沒有指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歸類篩選,也沒有提供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學生引入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環節,學生思維的空間與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顯然受到了限制。這樣的質疑,不過是展示“自主學習”的一張標簽而已。如果教師總是讓學生解決預先準備的問題,即使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解決問題時也會索然無味。實際上,學生的問題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有著必然的聯系,如果老師做適當調整梳理,讓自己的設計意圖融進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自主性會在師生對話中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25.【答案要點】從設計意圖來看,這兩位教師都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注重學生的認知過程。但前者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后者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半徑和直徑的關系通過自學是能夠找到答案的。教師A無視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面對已知結果的操作,學生索然無味,激不起學習的熱情。教師B則充分正視學生的現狀。調整教學思路,把對未知的探索變為已知的思辨,學生為了證明知識的觀點,認真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展示出來,這樣的操作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的主動學習,這樣的操作活動才能達到有效的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有正確的定位。在設計操作活動時,不能為了操作而設計操作,而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完成操作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設計題
以第26題為例:
26.【參考設計】
問題(一):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夠聽、說、讀、寫動詞短語及其一ing形式:drawingpictures,doingthedishes,
cookingdinner,readingabook,answeringthephone.
②能夠聽、說、認讀句型“Whatareyoudoing?”及回答“I’mdoingthedishes/…”
(2)過程與萬法目標
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策略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使學生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②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教學重點
掌握動詞短語的一ing形式,理解主要句型Whatareyoudoing?并能用Iam…來作答。
問題(二):
一、Warming—upandRevision(熱身互動,自然導入)
1.GreetingandSingasong:《Icanhelp)).(投影出示歌詞,老師做動作示范,師生一同演唱)
[設計理由]首先以歌曲熱身,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復習所學動詞短語,讓學生邊唱邊做動作,進一步復習有關家務勞動的短語,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迅速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
2.Game:Actandguess.
邊做動作邊找學生猜。如:read/write/draw/jump/run/swim/fly(T:Wonderful!
Let’sgoon.)sweepthefloor/washtheclothes/dothedishes/cookthemeals/cleanthebedroom……
[設計理由]通過做游戲回顧所學的動詞,以舊帶新,同時也為后面的新授、拓展做簡單的鋪墊,目的就是從一開始就將學生帶入動詞的世界。
二、PresentationandPractice(引入新知,操練鞏固)
1.教師展示著動詞卡片說:Icandrawatree.Now,Iamdrawingatree.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一棵樹,并強調IamdrawingatreenOW.鼓勵學生做畫畫的動作,邊做邊說Iamdrawingatree/anapple/…同時教師播放課件,內容為本課時動詞圖片和短語拼寫。
[設計理由]通過教師的動作示范,引出新單詞的學習,并且重點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單詞,注意它們的發音及一定的拼讀規則,這樣對于其他的動詞短語加后綴,學生也就能自己拼讀了。
2.教師出示洗碗的動作卡片,學生聽發音后,教師說:Iamdoingthedishes.此時可作為擴展知識,告訴學生洗碗有兩種表達方法,即Iamdoingthedishes或Iamwashingdi—shes.
繼續播放課件,用相同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認讀:drawingpictures,cookingdinner,reading
abook,answeringthephone。教師注意學生動詞一ing形式的讀音,必要時多練習幾遍,并糾正學生的發音。
3.T:Boysandgirls.Here’saping—pong.Doyoulikeplayingping—pong.(做動作)Pleaselookatme.WhatamIdoingnow?(邊托球邊解釋:現在,我正在干什么)Youcanaskme:Whatareyoudoing?(拿詞卡邊領讀邊板書)
教師回放課件內容,學生再次跟讀。同時教師詢問:Whatareyoudoing?鼓勵學生說完整句,如:Iamdoingthedishes.Iamreadingabook.Iamcookingdinner.
教師播放Let’slearn部分的錄音,學生邊聽邊指邊讀,力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設計理由]這一環節既是課題的導入也是現在進行時用法的感知,針對本節課的難點,即如何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現在進行時所表達的含義,通過playping—pong這一正在進行的動作,鼓勵學生用“Whatareyoudoing?”這一句型來問老師,借此老師教學并板書課題,且初步熟悉其陳述句的表達法“Iamv-ing.”
三、Practice(練習)
1.Playaguessinggame.
一名學生從詞卡中挑出一張出示給全班同學,另一名學生背對這位同學,猜一猜自己正在干什么,全班同學問:Whatareyoudoing?猜的同學邊做動作邊用I’mv-ing來回答。
[設計理由]猜單詞游戲的設計,是一個常規性的游戲,無多少技巧隱含其中,這是機動處理的部分,同時也是讓學生在做游戲中生智。
2.Listentothetape.Listen,pointandrepeat.
3.看課件中的圖片,回答問題。如:Whatareyoudoing?Iamwriting.(遇到不會答時,可播放課件中相應的錄音)
[設計理由]聽錄音之后看板書領讀,領讀過程中,通過動詞原形與現在分詞的對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現在分詞的構成。緊接著看課件,進一步練習句型,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思路。
四、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鞏固和拓展)
1.寫出動詞的一ing形式,指導書寫及拼讀。
2.看課件中的圖片造句。
[設計理由]讓學生自主思考,自編自演,體驗發現的快樂。不僅復習了本節課所學重點,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五、Homework(布置作業)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或課外運動,邊做邊用動詞一ing的形式來說。
專家點撥教學設計中,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所占分值較大,考生應將精力重點放在這一問題上。一般來說,課堂教學包含導入、傳授新知和結課三個部分,考生應將這三個部分:都寫完整,不能有所遺漏。另外,導入和課堂中的提問是需要重點設計的內容。在設計導入時,教師要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要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適當的導入方法,如經驗導入、設疑導入、事例導入等。導入還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藝術魔力,以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在設計提問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1)設計適應學生年齡和個人能力特征的多種水平問題,使多數學生能參與回答;(2)注意明確問題的重點,問題核心內容要集中;(3)問題的表達要簡明易懂,最好用學生熟悉的語言提問;(4)依照教學進展和學生的思;維進程提出問題,把握提問時機;(5)學生回答后,教師要給予分析和確認,使問題有明確的結論,強化他們的學習。
移動端訪問:2016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