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六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1-02
527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從西周以后,出現“國學”和“鄉學”,這是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說明在西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學校教育就誕生了。
2.C[解析]教師是履行教育職責的專業人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是教育活動的執行者。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3.C[解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
4.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而且存在于動物界。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5.A[解析]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展區。
6.C[解析]師生直接接觸到的教科書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材料。
7.C[解析]格塞爾認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長規律的制約,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8.D[解析]“習”和“溫”是復習,鞏固的意思,因此體現的是教學的鞏固性原則。
9.D[解析]對問題的表征分為問題的表面特征和問題的深層特征,其中后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0.B[解析]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成,首先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11.C[解析]社會學派教育目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爾干。
12.D[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設計教學法。
13.A[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14.D[解析]畫線是復述策略,是認知策略的一種。
15.A[解析]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將學習動機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與遠景的間接性動機。題干所述正是遠景的間接性動機的概念。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答案要點]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1)依從。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個體對道德規范行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認識,也缺乏情感體驗,行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壓力(如獎懲),而不是內在的需要,依從則可能得到安全,否則將受到懲罰??梢哉f,處于依從階段的態度與品德,其水平較低,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節。(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3)內化。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答案要點]開展好課外活動,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組織小學課外活動必須從全面貫徹教育目的,落實小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高度確定每一項課外活動的具體目標要求,目標的確定要明確、具體。
(2)活動的內容和組織形式要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學生自愿參加課外活動,就要使活動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來自活動內容的豐富多彩和組織形式的變化多樣,能符合學生的各種興趣和需要。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課外活動是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因此要充分依靠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主動性。
4.[答案要點](1)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征,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轉移或傳遞,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學生觀。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貯存和提取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的基礎上去形成知識的意義,實現新舊知識的綜合和概括。
5.[答案要點]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條途徑:(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輔導。
三、材料分析題
[答案要點](1)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只忙于“教”與“檢”,學生只忙于“學”與“考”,但是還是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可以建議嘗試著從學習策略的培養方面去改變這種情況。
(2)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但是縱觀當今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大多教師只重視講聽,缺乏學法及其運用的指導。許多學生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淡薄。許多學生只知道某種學習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時選擇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機械地運用,遇到新情況則表現為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而培養學習策略能彌補這一不足。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成績的良好途徑。
(3)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根據學習情境的特點和變化而采用的達到一種或多種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它不同于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的變量很多,除了學習風格外,還包括學習的目標、任務、要求、學習結果的評價與測驗,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生的能力、性格、氣質與個性特點等。學習策略的任務是要充分認識這些變量,并揭示這些變量與學習方法或技能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去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①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緒與思維狀態;②分析學習情況,選擇學習方法;③制定周密、詳細的計劃;④執行、監控、整理學習計劃。
四、教學設計題
[提示]教案設計要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四個目標。
移動端訪問:2016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