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深度測試題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1-26
33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課程不應指向活動,而應該直接關注制定一套有結構、有序列的學習目標,所有教學活動都是為達到這些目標服務的。”這一觀點意味著課程即( )。
A.經驗習得
B.教學科目
C.預期學習結果
D.社會改造
2、對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發展變化趨勢的正確描述是( )。
A.流體能力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晶體能力則經歷一個倒U形變化趨勢
B.流體能力經歷一個倒U形變化趨勢,晶體能力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
C.流體能力保持不變,晶體能力經歷一個倒U形變化趨勢
D.晶體能力保持不變,流體能力經歷一個倒U形變化趨勢
3、杜威是( )的代表人物。
A.社會中心課程論
B.活動中心課程論
C.學科中心課程論
D.學生中心課程論
4、小王總是懷疑自己家的門沒有上鎖,因此常常要反復檢查,他的這種行為屬于( )。
A.焦慮癥
B.強迫行為
C.強迫觀念
D.強迫恐懼
5、小學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
A.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B.課外、校外活動
C.少先隊活動
D.班主任工作
6、下列屬于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的是( )。
A.望而生畏
B.談梅生津
C.見風流淚
D.嘗梅生津
7、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 )。
A.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B.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
C.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D.社會主義制度
8、課外活動不包括( )。
A.社會活動
B.文學藝術活動
C.選修課
D.科技活動
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這次校園網絡建設,我們盡管想盡了辦法,但還是屢試不爽,不得不推遲開通時間。
B.明園古柏,恬靜幽雅,卻弄得遍地垃圾,污水橫流,大煞風景,實在是焚琴煮鶴。
C.有些消費者盲目崇洋,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寧愿出高價也要買進口貨。
D.為適應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需要,50多歲的老王也在刻苦學習和鉆研計算機技術,大家都夸他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
10、規范教育學建立的標志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版的代表作( )。
A.《普通教育學》
B.《大教學論》
C.《愛彌兒》
D.《教育學講授綱要》
11、( )規定小學教育修業年限為6年。
A.壬戌學制
B.壬寅學制
C.壬子·癸丑學制
D.癸卯學制
12、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屬于( )。
A.形象記憶
B.動作記憶
C.情緒記憶
D.邏輯記憶
13、教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等進行描述與分析,從而揭示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發現教育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的研究方法是( )。
A.觀察法
B.敘事研究法
C.文獻法
D.行動研究法
14、某學生是校田徑隊的主力隊員,但不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老師在班會上請他向全班同學講解田徑比賽的規則和遵守規則的重要性,然后組織全班同學以此為例,討論如何自覺維護課堂教學秩序。這促進該生思想發生了轉變。這種做法體現了德育的( )。
A.疏導原則
B.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5、下列不屬于小學數學綜合性學習特點的是( )。
A.密切聯系實際
B.綜合應用知識
C.以接受為主線
D.形式要多樣化
16、( )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
A.生態系統
B.生態多樣化
C.自然動態化
D.自然平衡
17、( )是班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條件。
A.共同目標
B.一定的組織結構
C.共同生活的準則
D.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18、道德觀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賴于(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19、下列不屬于小學科學課程設計主線的是( )。
A.科學知識
B.科學方法
C.科學探究
D.科學態度
20、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級的組織比較健全時,班集體發展處于( )階段。
A.成熟
B.組建
C.核心形成
D.自主活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1、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原則有哪些?
23、簡述品德的心理結構。
三、材料分析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張勇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是個十分聰明的孩子,但是就是太貪玩,不把心放在學習上,學習不用功。每次考試他都存在僥幸心理,希望能夠靠運氣考及格。這次期末考試他考得不太理想,于是他很生氣,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
問題:
(1)張勇的這種歸因是否正確?這種歸因對他以后的學習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如果他的歸因不正確,你認為正確的歸因是怎樣的?
(3)教師正確掌握維納的動機歸因理論有何意義?
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兩位教師上《圓的認識》一課。
教師A在教學“半徑和直徑關系”時,組織學生動手測量、制表,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在
同一圓中,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教師B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通過自學,你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嗎?
生1:在同一圓里,所有的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圓里,所有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則是d=2r,r=d/2。
師:這是同學們通過自學獲得的。你們能用什么方法證明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測量一下直徑和半徑的長度,然后考查它們之間的關系。
師:那我們一起用這一方法檢測一下。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通過折紙,我能看出它們的關系。
問題:
(1)兩個案例的主要共同點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起點?
(2)從線性與非線性的觀點分析兩個教法。預測兩個教法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有兩小題,26、27任選一題作答,40分)
26、請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給下列語言材料設計教學目標。
A: Where is my cat?
B: Is it in the living room?
A. No, it isn't.
B: Is it in the study?
A.No, it isn't.
B: Look! It's in the kitchen.
27、請認真閱讀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觀潮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平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di)。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zhao)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yi)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ding)沸(fei),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guan)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hao)浪吼(hou)。
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hui)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問題:
(1)簡要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2)如指導中學段小學生學習本文,試擬定教學目標。
(3)依據擬定的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的閱讀環節。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深度測試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