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前試題及答案十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8-30
501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不僅有客觀條件,而且有幼兒自身的心理活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主觀因素。幼兒心理的發展過程是一種主動積極的過程。在遺傳、環境的作用影響過程中,幼兒本身也積極地參與并影響他自身的心理發展。兒童年齡越大,其主觀因素對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幼兒對外界的影響是有自己選擇意向的。故選B。
2.C【解析】幼兒中期,已經能夠掌握事物某些比較穩定突出的主要特征,并進行概括,這時對事物的概括已經不是直觀的概括,而是對頭腦中存在的表象的概括。故選C。
3.A【解析】朱曼殊等的研究(1986)表明,幼兒對“我”的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故選A。
4.C【解析】情感是同人的高級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在人與人交往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產生的較為穩定和持久的態度體驗。幼兒最初只有情緒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了高級情感,其基本形式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C項責任感是道德感的一種,不屬于基本的高級情感。故選C。
5.C【解析】兒童的個性形成的開始時期是3~6歲。個性是指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個性作為一個心理系統,包含三個彼此之間相互聯系著的結構,它們是個性傾向性系統、自我意識系統和個性心理特征系統。故選C。
6.C【解析】兒童形成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有社會生活環境、兒童的日常生活環境和移情。其中日常生活環境里的家庭影響是兒童親社會行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現在:一方面是榜樣的作用,父母自身的親社會行為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養方式是關鍵因素。故選C。
7.B【解析】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會出現心理發展在短期內突然急劇變化的。這種情況,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兒童在轉折期容易出現“危機”,但并非一定出現“危機”,轉折期和危機期有所區別,轉折期是必然出現的,但危機期卻非必然出現,在掌握規律的前提下,正確引導兒童心理的發展,“危機”會化解。故選B。
8.D【解析】變量的控制的方法有四種,分別是:①消除法,就是排除或隔離無關變量對實驗效果的影響,也就是不讓無關變量參與實驗過程;②恒定法,對一些無法排除的,但可以由實驗者控制的無關變量,可以使這些變量在實驗中保持恒定不變。③平衡法,就是指在實驗組和控制組,或者在幾個不同的實驗組內,這些無關變量保持基本相同的狀態,使它們在不同的組內對實驗變量影響的基本一致,從而不影響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④統計控制,當上述方法不能運用時,可以用統計的方法對實驗數據做一些處理,以削弱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故選D。
9.A【解析】恐懼是兒童面對各種環境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由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所致。父母和孩子的分離,嚇唬孩子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獨自關在一個光線較暗的房間里進行懲罰等,都有可能導致兒童產生恐懼心理。如果持續的時間過長,就可能患上恐懼癥,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兒童對某些事物產生持續的、嚴重的恐懼反應,表現為適應行為異常和易出現焦慮、緊張不安。幼兒在恐懼狀態下,常伴隨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心跳加速或斷續、呼吸短促或停頓、血壓升高、臉色蒼白、四肢無力等,這種生理功能的紊亂會影響機體的健康狀況;恐懼還可使幼兒知覺、記憶和思維發生障礙,行為失調,失去對情景正確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成人要根據兒童的認識特點,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生動形象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禁止用嚇唬、威脅的方法。故選A。
10.A【解析】福祿貝爾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故選A。
11.D【解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其精髓在于生活教育理論,陶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其中“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故選D。
12.C【解析】審美聯想是審美體驗的發展,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記憶,聯想是經驗與經驗的響應。審美聯想是同審美體驗有關的審美經驗的回憶,尤其是審美情感的體驗。故選C。
13.A【解析】角色游戲,是指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種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此外,考生還要對其他游戲類型進行掌握。故選A。
14.B【解析】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題干的做法違背“發展適宜性原則”,不應該這么做。故選B。
15.A【解析】幼兒教育影響是幼兒教師借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手段,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外部因素,也是引起幼兒身心發展的內部矛盾的主導方面。幼兒教育影響質量的優劣,直接決定幼兒教師主導作用的大小和幼兒主動性的發揮程度。因此,它直接決定幼兒的身心發展。故選A。
16.D【解析】聯系手冊是記錄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活動情況的中介方式是特別適用于不易見面的家長聯系的書面聯系方式。故選D。
17.A【解析】討論法最容易發揮兒童的主體性,促進多維思維和社會性的發展,即
能有效地提高幼兒認識、情感、意志與行為水平且能充分地發揮幼兒主體作用。故選A。
18.B【解析】有的教師在創設區域時把區域弄得太花哨,把體現一個或近似功能的區域設置成好幾個活動區。其實沒有必要,完全可以把相似的內容整合在一個區域中,活動區之間是有相容性的。教師要將性質相似的區域設置在相鄰的位置,使兒童之間能夠產生互動。故選B。
19.C【解析】富含鈣的食物是蝦皮。蝦皮營養豐富,素有“鈣的倉庫”之稱,是物美價廉的補鈣佳品。蝦皮的另一大特點是礦物質數量、種類豐富,除了含有陸生、淡水生物缺少的碘元素,鐵、鈣、磷的含量也很豐富,每100克蝦皮鈣和磷的含量為991毫克和582 毫克。所以,蝦皮素有“鈣庫”之稱。故選C。
20.A【解析】幼兒園教育評價根據評價的功能和運行時間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一般在教育活動開展前或在學期初進行這類評價。目的在于了解幼兒的基礎情況,包括對幼兒的智力、技能、行為、能力、個性、情感、態度等進行診斷,作出判斷,為有效制訂教育活動計劃或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提供依據。形成性評價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目的在于及時地作出反饋性調節,從而調整、修改、補充活動的計劃、內容和方法,使教育活動更合理、更完善地開展,促進幼兒的發展。終結性評價是在完成某個階段教育活動之后進行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該階段教育的結果,對達成目標的程度作出終結性評價,為以后制訂教育活動的計劃、設計方案提供客觀依據。故選A。
二、簡答題
21.答:兒童記憶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少的,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容量逐漸增加。學前兒童記憶容量增加的主要表現如下。
(1)記憶廣度。記憶廣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能夠記憶的材料的數量。這個數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據研究,人類短時記憶的廣度為7+2個信息單位。所謂信息單位,是指彼此之間沒有明確聯系的獨立信息,這種信息單位稱為組塊。兒童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人類的記憶廣度。許多研究材料說明,7歲兒童還沒有達到7個信息單位的廣度,隨著年齡增長才能達到成人的記憶廣度。
(2)記憶范圍。記憶范圍的擴大是指記憶材料種類的增多、內容的豐富。嬰兒期,由于接觸的事物數量和內容都很有限,記憶的范圍極小。隨著兒童動作的發展,和外界交往范圍的擴大,活動的多樣化,記憶范圍也隨之越來越擴大。記憶范圍的擴大和信息加工能力的發展有關。隨著信息加工能力增強,每一個信息單位中所包括的事物越來越多。
(3)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指在短時記憶過程中,把新輸入的信息和記憶中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的記憶。新舊知識相聯系,可使儲存的新信息內容或成分增加。兒童形成工作記憶以后,可以在80秒左右的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記憶的能力越來越提高。
總之,兒童記憶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記憶廣度的擴大,而在于把識記材料聯系和組織起來的能力有所發展。正是這種能力,使兒童能夠識記并保持更多的范圍、更廣的知識和經驗。
22.答: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過程。根據不同的角度,想象可以劃分為以下不同的類型。
(1)根據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①無意想象是一種沒有預定目的和意圖,在一定刺激影響下,不由自主地形成某種形象的過程,無意想象是最簡單、最初級形式的想象。②有意想象是根據一定目的、自覺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為實現某個目標,完成某項任務所進行的活動,都屬于有意想象。
(2)根據內容的新穎程度和形成方式,想象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①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形、圖解、符號等非語言文字的描繪,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②創造想象是根據自己的創見,獨立的構造新形象的過程。它具有首創性、獨立性、新穎性等特點。
23.答:(1)課程內容即教材。課程內容即教材的取向,將課程內容作為是預設的東西,規定了教師應該教什么,兒童應該學什么。其長處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強,但是,這一取向使課程內容成為課程編制者規定兒童必須接受的東西,而不一定是兒童需要的和感興趣的東西。
(2)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將課程內容看成是學習活動的取向,把其關注點放在兒童做些什么方面。對課程內容持這種取向,會使課程編制者設計和安排大量的活動,并讓兒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去探索和發現。但是,這往往是兒童的外顯活動,不是兒童對課程內容的同化,不會從根本上引起兒童深層次的心理結構的變化。
(3)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的取向把課程內容看成是兒童的學習經驗,認定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是否能夠真正理解和獲得課程內容,主要取決于兒童已有的心理結構,取決于兒童與環境之間的有意義的交互作用。對課程內容持這種取向,會使課程編制者關注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關注兒童學習經驗的獲得。但是,兒童的經驗主要還是兒童自己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課程編制者和教師都難以把握,容易使課程內容過分泛化。
24.答: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活動包括進餐、飲水、睡眠、盥洗、如廁等,所用時間約占幼兒在園生活時間的一半,對幼兒生活活動的組織與指導應把握以下各要點。
(1)從實際出發,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規。各幼兒園所處環境條件不同,幼兒在園中生活的組織也不盡相同,故應從本園的實際出發,還要從各班年齡實際出發,建立起正確、合理的生活常規。生活常規建立在每個生活活動中。合理的生活常規對幼兒是可操作的、有助于幼兒順利進入各個生活活動,應避免形式繁瑣的不合理常規對幼兒的束縛。
(2)在生活活動中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兒園中每日重復進行的各種生活活動,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好時機。保教人員應將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長期堅持下去,對幼兒有一致性的要求,同時還應視環境及幼兒個體的狀況,靈活對待,不宜強求千篇一律。
(3)日常生活活動是施教的機會。每天的生活活動,占據了幼兒在幼兒園中大部分的時間,幼兒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以促進幼兒保教目標的實現。
(4)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保育與教育,需要保育員與教師的默契配合。在各種生活活動中保教人員的分工責任要明確、具體,創造好條件,讓幼兒去做他們能做的事。保教人員通過示范、幫助、要求與鼓勵,讓幼兒逐漸學會生活自理,逐漸自立,養成生活有序、生活自理的好習慣,為入小學做好準備。
25.答:(1)為幼兒創設互動的學習環境。幼兒的學習是一種互動的、以某種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建構過程。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伙伴、教師和家長。幼兒可以從與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獲得認同和歸屬感。活動區課程恰恰為幼兒創設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和開放的空間,提供了有利于游戲和社交的場所。同伴之間相互觀摩、學習、啟發和激勵是經常性的,也是活動區教育模式的一種必然。活動區教育中,教師將教育目標融入其中,老師的指導與幼兒的主動學、與同伴的交往一氣呵成,幼兒在多方的互動中,調動其學習內驅力。
(2)為幼兒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幼兒的氣質、性格、體能、智力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個別差異。活動區教育基于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在區域設置和材料投放上不僅需要考慮幼兒的群體共性,更在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上有它的優勢。在活動區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在活動中,幼兒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實的流露出來,這是集中教育活動所不能承重的。活動區的活動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循序漸進的“最近發展區”。活動區為幼兒提供的材料,能夠引發孩子對事物思考“為什么”和“怎么樣”,促進幼兒不斷探索的欲望。
(3)為幼兒提供靜態和動態相平衡的課程。活動區活動與幼兒園的集體體教育活動在幼兒的發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不可替代的優勢。集體教育活動具有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較大范圍的信息傳遞和集體智慧的相碰撞與交流的優勢,它穩定性強,可以稱之為靜態課程;而區域活動則可以滿足孩子自主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給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悅的學習與游戲空間,其課程內容變化性較強,可以稱之為動態課程。這兩種課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偏重于哪一個方面,集體教育活動的目標應該與活動區活動目標相融合,活動區應該是集體活動的補充與輔助、延伸和拓展的一種教育形式。集體與區域課程在幼兒園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相互轉化與靈活運用成為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趨勢。
26.答:幼兒園音樂教育是指通過音樂這一媒介來促進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整體和諧發展。幼兒的藝術活動,不僅包括音樂活動,美術、戲劇、舞蹈等都屬于藝術活動的范疇。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音樂的學科特點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確定了下列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總目標。
(1)感受周圍環境和音樂作品中的美,發展幼兒對音樂美的敏感性和審美能力。
(2)初步學會操作一些簡單的材料和道具,通過歌唱、韻律活動,欣賞音樂和樂器演奏等音樂活動,培養幼兒言語的和非言語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3)在集體音樂活動中進行自我表達和人際溝通、協調,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發展健全、和諧的人格。
總之,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前試題及答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