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前模考卷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8-23
434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區別的考查。
【名師詳解】A項觀點是錯誤的,說法過于片面,素質教育與考試二者之間并不矛盾。推行素質教育就是要對考試的內容、方法以及對考試結果的評價等都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素質和不斷促進課程、教材、教學改革的評價體系。只要正確地、科學地實施考試,就完全可以引導素質教育走向既定的目標。同時,可以有效地激發和維持學生的積極性,投入到學習過程,從而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
2.【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布魯巴奇教學反思方法的考查。
【名師詳解】布魯巴奇提出的四種教學反思方法包括: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和行動研究。
3.【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終身教育的考查。.
【名師詳解】“終身教育”這一專門術語,最早是由法國成人教育思想家保羅?朗格朗于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二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委員會”會議上首次提出的。
4.【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考查。
【名師詳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條規定,中小學生曠課的,學校應當及時與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取得聯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歸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學校應當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求幫助。收留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及時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學校或者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5.【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考查。
【名師詳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
6.【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教師、學生權利和義務的考查。
【名師詳解】教師、學生合法權益的集中體現的是學校合法權益。
7.【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學生權利的考查。
【名師詳解】略
8.【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教師權利和義務的考查。
【名師詳解】A項屬于教師的權利,B、C、D三項屬于教師的義務。
9.【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師愛的考查。
【名師詳解】教育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動,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內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果的關鍵。師愛正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動力。發揮師愛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1)尊重與信任學生;(2)面向全體學生;(3)關注學生全面發展;(4)熱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據此可知本題正確答案為C。
10.【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藝術鑒賞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的《合唱交響曲》又名《第九交響曲》。
11.【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我國文化常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在古代,男子成年后對年齡都有專門的代稱。其中,二十為弱冠,三十為而立,四十為不惑,五十為知天命,六十為花甲,七十為古稀,八十為耄耋。
12.【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我國古代文學常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題干詩句描寫的作者是蒲松齡,其代表作是《聊齋志異》。李賀,唐朝詩人,被譽為詩壇的鬼才。干寶,東晉文人,其代表作是《搜神記》。吳承恩,明代小說家,其代表作是《西游記》。
13.【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我國古代文學常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西北有高樓》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不屬于陸機的作品。
14.【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我國古代科技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南朝的祖沖之最杰出的貢獻是最先把圓周率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數,還寫了數學專著《綴術》。
15.【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國四大發明的考查。
【名師詳解】造紙術在唐朝中后期外傳,而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在宋元時期經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對封建主義社會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16.【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科技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相對論是20世紀的重大成就。相對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相對論提出于1905年,廣義相對論提出于1915年(愛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廣義相對論的創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發表相關論文)。
17.【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文學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18.【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文學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的作品。
19.【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師詳解】從“微利”時代,“價格競爭”可看出是“買方市場”。
20.【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師詳解】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學創作,因此B項錯誤。C項中欣賞是文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C項錯誤。D項中文學欣賞活動的普及奠定的是現代文學理論的基石,因此D項也錯。而本材料正是通過描述文學欣賞的重要性來提出現代文學理論重視文學欣賞的觀點的,因此A項正確。
21.【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師詳解】文段的主旨是說明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對方相稱會使人們談話時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由此可知D項正確。
22.【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考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
【名師詳解】題干斷定:在尾氣排放新標準實施后的頭三個月中,“宏達”車在春江市的月銷售量仍然保持在去年年底達到的水平,但在春江市的汽車市場上所占的銷售份額明顯下降。由此可推出結論:這三個月春江市汽車銷售總量明顯增加。因此,A項不可能為真。
23.【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考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
【名師詳解】如果魔術師表演同一個節目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那么,好奇者的推斷不能成立。例如,當他用快速攝像機記錄下魔術師的手法時,魔術師完全可以使用有詐的撲克牌或志愿者。D項指出了這一漏洞。其余各項均不能確切地指出好奇者推理中的漏洞。
24.【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文學中文體寫作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略
25.【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是對藝術鑒賞知識的考查。
【名師詳解】拜占庭藝術是從4世紀末到l5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城市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
二、材料分析題
1.【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考查。
【參考答案】(1)小剛的父母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三條“父母或
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中關于家庭保護的規定。
商場的負責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中關于社會保護的規定。
小剛的班主任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八條“關心、愛護學生”和第二十一條“學校、幼兒園、托管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的學校保護規定。
(2)材料中公安人員的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并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中關于司法保護的規定。
2.【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的考查。
【參考答案】本案例中王老師對待兩名遲到學生的不同做法沒有達到教師應有的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公平與公正要求教師在育人的態度和行為上主持正義,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論學生的性別、相貌、能力、天賦、經濟條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觀條件,都要用同一標準對待學生。王老師根據成績的好壞區別對待學生,沒有認識到其實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只是還沒有被老師發現或被老師忽視。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應平等對待,服務于全體學生,不應厚此薄彼。
王老師有失公平的做法可能會使他在學生間的威信下降,也會給那些受到歧視的學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寫作題
【參考例文】
論道德養成途徑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將美德與知識等同,由知識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僅僅是知識,美德可以是“知識”以外的東西,是一種人們踐行道德的“見識”。這樣,美德就不可能僅僅通過德育的說教與學習獲得。在《普羅泰戈拉篇》中,蘇格拉底也曾提出過“美德不可教”的命題,這與他的“美德即知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嗎?我認為,道德不是單純由“教”得來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環境中養成的。
我認為道德養成的途徑有三條:榜樣的樹立與環境的習染;專門的道德知識的教授;基本知識的傳授。
這三條途徑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樣的樹立與環境的習染。由于人的
社會屬性,無時無刻不處于社會化進程,受到社會各個方面(如家長、教師、同伴、媒體等)的影響,社會氛圍無疑在個體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及價值判斷中占重要地位。關懷理論注重人的情感的關注與培養,通過關懷與理解營造一個充滿溫情和人文精神的環境,經驗會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使個體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對待他人時充滿溫情。
其次是基本知識的傳授。這里的基本知識是指除專門的道德知識以外的知識,并且是指,在學校中進行的有組織地學習知識,既包括學科知識,又包括活動課程知識。雖然各個學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標,但道德教育必然會不可避免地隱含其中——普通課程的學習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給學生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其對道德的情感體驗。如在語文的學習中,個體常常會沉醉于優美的文字,產生對祖國獨特文化的熱愛,這種熱愛極有可能在社會行為中轉化為維護社會公德的言行,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一般知識(非德育知識)的學習,可以開闊一個人的眼界,轉變其思維方式,使其自然而然處于一種高姿態,從而對社會甚至整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宏觀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暫時的利害和個人的得失,提高了個人的道德境界。活動課程不僅可以獲取知識,同時也把道德實踐包含在內,使課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為道德知識的教授。道德知識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對社會行為規范的總結與體系化,是獨立的德育過程。這種專門知識自成體系,是有意的研究結果,對于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識、規范受教育者的行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條主義和口號化,使人產生厭煩甚至抵觸情緒。
道德是每個人應追求的品質,但道德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課。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對于學生的道德養成,學校應提供良好的氛圍,不但要在知識傳授、課程設置以及學校氛圍營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給學生道德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前模考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