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素質》預測試卷五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6-23
356

26、發生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礙義務教育實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負有領導責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應當( )。
A.引咎辭職
B.受到黨紀處罰
C.追究行政責任
D.追究刑事責任
27、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家庭作業時,錯誤的做法是( )。
A.課堂練習的布置與教學目標相一致
B.練習題的設計富于變化.并有適當的難度
C.教師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
D.只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
28、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 )批準。
A.學校
B.市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縣級人民政府
C.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
D.市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
29、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二層境界是( )。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C.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D.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4分,共42分)
30、老家
孫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或者是遇見雨水,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
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那里的河流。確已經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幾間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1)文章第一段詳細描寫了各式各樣的夢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第四段作者對老家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的回憶,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
(2)通觀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老家有什么樣的復雜心情。
31、趙鋒是班里的數學課代表,不僅數學成績好,其他各科成績也都名列前茅。可是,他上課時發言積極,課間時間卻不愿與同學主動交流,也不喜歡參加班集體活動,顯得有些冷漠,每當有同學向他請教問題時,他總是先強調一下:“連這樣的題你都不會做?……那好吧,就由我來教教你吧……”
久而久之,同學們漸漸疏遠了他,他的成就感只能從老師的表揚和肯定中獲得,雖然老師明知同學們都不喜歡趙鋒,卻視而不見。在學期評語中,班主任老師對他的學習成績贊賞有加,對他其他方面卻只字不提。數學老師也認為他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
請從職業理念的角度評析材料中兩位老師的教育行為,如果你是趙鋒的老師,你會如何做?
32、讀書的意義
俞平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其實是對一樁事情的兩種看法。游歷者,活動的書本。讀書則日臥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對面,乃廣義的游覽。現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幾萬里路不算什么,讀萬卷書的日見其少了。當然有種種的原因,最淺顯的看法是讀書的動機、環境、空氣無不缺乏。
講到讀書的真意義,于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既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讀書,更無須借光圣經賢傳,甚至于愈讀書會愈窮,這無怪不喜歡讀書,懂得怎樣讀的人一天一天地減少了。讀書空氣的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互為因果循環。
現在有一些人,你對他說身心性命則以為迂闊,對他說因果報應則以為荒謬,對他說風花
雪夜則以為無聊。不錯,是迂闊,荒謬,無聊。你試問他,不迂闊,不荒謬,不無聊的是啥?他會有種種漂亮的說法。但你不可過于信他,他只是要錢而已,文言謂之好利。
好利之心壓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說:“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義為利是遙遠的古話。退一步說。以名為利。然名利雙收,話雖好聽,利必不大。惟有不恤聲名的干,以利為利,始專而且厚。道德名譽的觀念本多半從書本中來,不恤聲名與不好讀書亦有相互的關聯。
在這一味好利的空氣中尋求讀書樂.豈不難于上青天,除非我們把兩者混合。假如我們能夠立一種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祿之途必出于讀書,近乎從前科舉的辦法,這或者還有人肯下十載寒窗的苦工。嚴格說來,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義,何況這制度的確立還遙遙無期。
(1)作者認為讀萬卷書的人很少,原因是“讀書的動機、環境、空氣無不缺乏”,這里的“空氣”具體指什么?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說“嚴格來說,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義”,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
三、寫作題(本大題共1小題,50分)
3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后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后,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根據上述材料,從教育角度立意,寫一篇文章。
要求:讀完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感想,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移動端訪問:小學《綜合素質》預測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