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試卷七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6-08
253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從作用的對象看,教育功能可分為( )。
A.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B.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C.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
D.顯正向功能和隱負向功能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已知的知識素材為出發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以引起回憶,自然導入新課,鼓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的導入方式是( )。
A.直觀導人
B.經驗導人
C.事例導人
D.懸念導人
3、著名生態學家、生物學家洛倫茲發現,剛出生的小鴨子會發生“印刻”.即模仿第-眼看到的動物進行學習。這-觀點支持了教育的( )。
A.神話起源說
B.生物起源說
C.勞動起源說
D.心理起源說
4、班主任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觀察法
B.談話法
C.問卷法
D.實驗法
5、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切事物教給-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贊科夫
C.蘇霍姆林斯基
D.杜威
6、羅杰斯在其“以人為中心的治療”中將“無條件積極關注”看作心理輔導的前提之-,這體現了學校心理輔導的( )。
A.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B.發展性原則
C.尊重學生主體性原則
D.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7、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最低的層次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實現的需要
8、 “授人以魚僅供-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 )。
A.知識的傳授
B.發展學生的能力
C.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D.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9、班級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A.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B.維持班級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風
D.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10、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是( )。
A.講解
B.觀察
C.示范
D.練習
11、班主任王老師經常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王老師進行德育的途徑是( )。
A.政治課和其他各科教學
B.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C.勞動
D.班主任工作
12、( )是第-個把美育概念引人中國并對美育的獨特性質和獨立地位作了進-步闡發的思想家。
A.王國維
B.蔡元培
C.朱光潛
D.陶行知
13、力求本學期考得好,力求得到本學期的獎學金,屬于( )。
A.間接的遠景性動機
B.直接的近景性動機
C.高尚的動機
D.成就動機
14、教師在上課時,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熟悉或關心的事例導人新課,能使學生產生-種親切感,也可以介紹新穎醒目的事例,為學生創設引人人勝、新奇的學習情境。這種課堂導入方式屬于( )。
A.直觀導入
B.練習導人
C.事例導人
D.懸念導人
15、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在內的古代教育的顯著特點是( )。
A.原始性
B.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
C.制度化、系統化
D.普及性
16、人們常說的“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是指個體身心發展的( )。
A.個別差異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17、獨立形態時期的第-本教育學著作是( )。
A.《雄辯術原理》
B.《論教育學》.
C.《大教學論》
D.《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
18、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督促和檢查孩子完成作業,其承擔角色是教育的( )。
A.決策者
B.志愿者
C.學習者
D.支持者
19、學校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
A.教學活動
B.社會活動
C.課外、校外活動
D.共青團少先隊活動
20、小明既想參加演講比賽鍛煉自己,又怕自己講不好被人譏笑,他面臨的心理沖突是( )。
A.雙趨沖突
B.雙避沖突
C.趨避沖突
D.雙重趨避沖突
二、簡答題
21、簡述我國小學班級管理的主要模式。
22、簡述激發學習動機的措施與方法。
23、簡述美育的任務。
三、材料分析題
24、以下是兩位教師用“-起”造句的兩種不同設計:
設計-:(1)出示范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獨立準備;(3)指名交流。
設計二:(1)出示范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獨立準備;(3)小組長組織交流各人的句子,選出最佳句子;(4)小組內修改、練說最佳句子,準備參加班級交流;(5)各小組匯報交流。評出最佳句子。
試從學生參與、學習方式轉變、語言發展等方面綜合評述上述兩個設計。
25、下面是甲、乙兩位老師對《南州六月荔枝丹》-課的教學處理,讀后回答問題。
甲:在讀完課文后,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給學生講解荔枝的特征,從荔枝干講到鮮荔枝,把其中的概念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進行補充講解,教師不斷地講,學生不斷地記,-節課下來,學生記住了大量有關荔枝的知識。
乙:上課了,教師先引導學生讀課文,然后請吃過干荔枝和鮮荔枝的學生談談對荔枝的認識,最后,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干-鮮兩顆荔枝。學生喜不自禁,教師示意學生安靜。然后要求學生剝開兩顆荔枝,進行比較觀察,將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著實物讀課文,完成-篇短文《我所知道的荔枝》。
(1)兩種教學處理各有什么特點?
(2)從語文教育學的有關理論特別是新課程理念看,哪-種教學處理更好?為什么?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40分)
26、請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27、請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試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