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沖刺試題及答案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7-20
476

三、簡答題
1.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了解。
【參考答案】
(1)少年期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l4、15歲的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這一時期的心理發展主要體現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交雜,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并出現了反思思維。思維的對立性和批判性有所發展,但仍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少年期的心理活動隨意性增強,能隨意調節自己的活動;獨立意識增強;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道德行為更加自覺。(2)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是指l4、15歲至l7、18歲時期,相當于高中階段。 這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與人生觀相聯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發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識,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仍面臨分裂危機。意志上有時也會出現與生活相脫節的幻想。
2.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班集體心理氛圍的培養”,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掌握。
【參考答案】(1)培養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意識是營造班集體良好心理氛圍的先決條件。教師應重視自己的情感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它對營造班集體心理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修養是營造班集體良好心理氛圍的關鍵。(3)建設優良的班集體文化是營造班集體良好心理氛圍的根本。(4)發展學生個性是營造班集體良好心理氛圍的宗旨。
3.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班集體的作用”,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了解。
【參考答案】班集體對學生的教育作用表現在:(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學習動機的功能”,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了解。
【參考答案】學習動機的作用如下: (1)使個體的學習行為朝向具體的目標;(2)使個體為達到某一目標而努力;(3)激發和維持某種活動;(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5)決定了何種結果可以得到強化;(6)導致學習行為的改善。
5.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知學習理論”,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理解和運用。
【參考答案】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其學習觀主要有以下兩點: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十分強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他主張應當向學生提供具體的東西,以便他們“發現”自己的認知結構。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習活動首先是新知識韻獲得。獲得了新知識后,還要對它們進行轉化,超越給定的信息,運用各種方法將它們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應新任務。評價是對知識轉化的一種檢驗。
四、材料分析題
1.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德育的基本原則和教師的素養”,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熟悉和運用。
【參考答案】(1)趙老師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格言來鞭策自己是正確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為了取得學生對自己的依賴,幾乎對學生的各種愿望都有求必應,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則,德育要方向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趙老師方法失當,嚴愛相失。
(2)趙老師應加深教師的基本素養,特別是教育理論素養和教育能力素養,要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再創造,制訂一套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案。既要尊重信任學生,也要嚴格要求學生。
2.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需要層次理論”,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理解。
【參考答案】(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該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七種,七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
①生理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②安全需要。安全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于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安全需要。
③歸屬與愛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的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
④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⑤認知需要。這一層次的需要指的是知識和理解的需要,例如,通過經驗或者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了解和理解事物等。
⑥審美的需要。這一層次的需要指的是秩序和美的需要。例如,能夠系統地、有條理地安排事務,追求事物的完美、卓越、美好的形象或性質等。
⑦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
(2)甲同學因為父母離異而缺少歸屬與愛的需要。針對甲同學渴望得到家庭、團體、同學和朋友的關懷和愛護,教師應該給予其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并倡導班上的同學跟甲做朋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乙同學缺少尊重的需要。教師當眾責罵他,讓他感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很丟面子,所以逃課。針對乙同學,教師應該多在課堂上對其進行鼓勵和表揚,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受尊重的。
移動端訪問: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沖刺試題及答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