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證單選題練習:中學課程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20-01-13
1132

1. ( )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
A. 課程標準
B. 教學目的
C. 教學計劃
D. 課程計劃
2. “兒童中心主義”教育理論違背了( )。
A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B. 傳授只是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C. 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D.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3. 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之一,在課程類型上,它屬于( )。
A. 學科課程
B. 活動課程
C. 隱性課程
D. 核心課程
4. 課外、校外教育與課堂教學相比更有利于( )。
A. 發展學生個性
B. 促進溫故知新
C. 加強教學相
D. 堅持循序漸進
5. 打破傳統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結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構成一門學科的課程是( )。
A. 學科課程
B. 活動課程
C. 結構課程
D. 綜合課程
6. 初中階段開設的歷史與社會課,融合了歷史與地理的知識,該課程屬于( )。
A. 學科課程
B. 綜合課程
C. 活動課程
D.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7. 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主要意義的課程是( )。
A. 分科課程
B. 活動課程
C. 綜合課程
D. 隱形課程
8. 課程的特點在于動手做,在于手腦并用,以獲得直接經驗,這種課程類型體現了( )的理論。
A. 學科課程
B. 活動課程
C. 綜合課程
D. 隱性課程
9. 從課程形態上看,當前我國中學實施的“信息技術教育”屬于( )。
A. 學科課程
B. 拓展性學科課程
C. 輔助性學科課程
D.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10. 在我國的學校課程結構中,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是( )。
A. 學科課程
B. 活動課程
C. 綜合課程
D. 隱性課程
11. 按照課程呈現的方式,可以將課程分為( )。
A. 單一課程和綜合課程
B.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C.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D. 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2.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
①以學生發展為本
②培養環境意識
③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
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3. “使初等教育免費并成為義務性質,使各種形式的中等教育普遍設立,并對一切人開放,使高等教育根據個人成績對一切人平等開放,保證人人遵守法定的入學義務”這句話反映出( )是當前教育的發展訴求。
A. 教育結果平等
B. 教育國際化
C. 教育機會均等
D. 教育信息化
14. 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之一,在課程表現上,它屬于( )。
A. 科學課程
B. 活動課程
C. 隱性課程
D. 核心課程
15. 學校自己開發的適合本校實際的、具有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是( )。
A. 國家課程
B. 地方課程
C. 校本課程
D. 官方課程
16. 布魯納認為,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是( )。
A. 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 綜合課程理論
C. 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17. 最早將“課程”用于教育科學專業術語的是( )。
A .赫爾巴特
B. 夸美紐斯
C. 斯賓塞
D. 亞里斯多德
18. 被稱為“現代課程之父”的教育家是( )。
A. 杜威
B. 斯塔弗爾比姆
C. 泰勒
D. 裴斯泰洛齊
19. 制定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是( )。
A. 教學科目的設置
B. 學科順序
C. 課時分配
D. 學年編制
20. 課程的表現形式是( )。
A. 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
B. 課程總目標——領域目標——學科目標
C. 課程目標——課程評價——課程實施
D. 知識——經驗——活動
【參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D。兒童中心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的成長,因此教育要從學生的教育和興趣出發。整個教育過程要圍繞兒童轉,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地位,違背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3.【答案】C。隱性課程亦稱為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如師生關系、校園文化、學風等。故選C。
4.【答案】A。課堂教學更注重共性的培養,而課外活動則更多的是針對學生的個性。
5.【答案】D。綜合課程主張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內容合并起來組成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是基于各門學科內在聯系編制而成的課程。
6.【答案】B。綜合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并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
7.【答案】B。經驗課程也稱活動課程,它是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著眼于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主張通過一系列的由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經驗、培養興趣、解決問題、鍛煉能力。經驗課程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8.【答案】B。活動課程是相對于系統的學科知識而言的,由一系列活動組成,側重于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如實驗、參觀、表演、繪畫、游戲、手工制作等。活動課程的特點在于動手做,在于手腦并用,以獲得直接經驗。
9.【答案】D。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含: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
10.【答案】A。我國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是學科課程。
11.【答案】D。按照課程呈現的方式,可以將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2.【答案】C。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
13.【答案】C。教育機會均等強調教育要面向一切人,對一切人平等開放。
14.【答案】C。學校情景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稱為隱性課程,包括校園文化、班風、師生關系等。
15.【答案】C。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活動。
16.【答案】D。布魯姆是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認為人的學習是認知結構不斷改進與完善的過程,因此,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對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展最有價值。
17.【答案】C。在西方,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在185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最早提出“課程”一詞,意指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在西方當代的課程理論文獻中,課程的含義為學生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活生生的經驗和體驗。
18.【答案】C。1949年,泰勒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從此該書成為課程研究與開發領域的經典之作。泰勒被譽為“現代課程之父”。
19.【【答案】A。教學科目的設置是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
20.【答案】A。課程的表現形式包括 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個方面。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師資格證單選題練習:中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