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沖刺卷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0-19
67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
1、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運動負荷變化與控制的過程是:熱身和逐漸加強運動負荷的階段、( )、恢復和逐漸降低運動負荷的階段。
A.根據教學的目的調整和控制運動負荷的階段
B.根據教學的目標調整和控制運動負荷的階段
C.根據教學的條件調整和控制運動負荷的階段
D.根據教學的需要調整和控制運動負荷的階段
2、體育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聯系是( )。
A.教學內容
B.教學條件
C.教學規律
D.教學手段
3、運動員在每一瞬間的心理活動只能優先選取需要加工的對象,而忽略了其余的信息.這屬于注意的( )。
A.選擇性
B.資源有限性
C.強度
D.閾限性
4、體循環與肺循環的起點分別為( )。
A.左心房、右心房
B.右心房、左心房
C.左心室、右心室
D.右心房、左心室
5、內環境穩態是指( )。
A.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保持不變
B.細胞內液的理化性質保持不變
C.細胞外液的化學成分保持穩定
D.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6、體育概論是從宏觀上、整體上綜合研究體育的( )特征和基本發展規律的學科。
A.原始
B.本質
C.未來
D.基本
7、體育教學評價結構的構成要素不包括( )。
A.為什么評
B.誰來評
C.何時評
D.評什么
8、體育教學中,適用于運動技術難度較高而又可分解的教材內容宜采用( )。
A.分解練習法
B.完整練習法
C.領會練習法
D.遞進練習法
9、血小板的功能有( )。
A.止血
B.釋放免疫物質
C.保護間皮細胞的完整性
D.運輸氧
10、體育教學計劃是體育教學設計的( )。
A.成果體現
B.過程結構
C.表現形式
D.條件目標
11、手臂在做內收外展的動作時是繞( )軸在( )面內進行的運動。
A.矢狀、額狀
B.矢狀、矢狀
C.額狀、水平
D.垂直、水平
12、人體的每一塊骨都是一個器官,骨的構造由( )等基本單位組成。
A.骨膜、骨質、骨髓
B.骨膜、骨板、骨髓
C.骨質、骨板、骨髓
D.骨質、骨板、骨膜
13、利用高原訓練提高長跑運動員運動能力的主要生理機制是( )。
A.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增加
B.肺活量增加
C.紅肌纖維含量增加
D.白肌纖維含量增加
14、排球正面雙手墊球在教學中應抓住三個關鍵環節,即墊擊球的位置、( )和全身協調用力。
A.人與球的位置關系
B.墊球的手型
C.球落點的判斷
D.墊球的身體姿勢
15、按照肌絲滑行理論,肌肉縮短時( )。
A.明帶的長度減少.H帶減小或消失
B.暗帶的長度不變.H帶不變
C.明帶的長度不變.H帶不變
D.暗帶和明帶的長度均不變
16、體育教學研究中的測量包括物理量的測量和非物理量的測量.下列選項中屬于非物理量測量指標的是( )。
A.身高、速度
B.體重、高度
C.遠度、高度
D.知識、技能
17、哪一部位的骨折宜采用大懸臂帶固定?( )
A.鎖骨骨折
B.肱骨骨折
C.尺骨骨折
D.指骨骨折
18、以下不屬于人體生理機能調節機制的是( )。
A.神經調節
B.體液調節
C.外界調節
D.自身調節
19、中樞延擱是指( )。
A.從感受器興奮到沖動傳到中樞的延擱時間
B.從中樞興奮到效應器出現反應的延擱時間
C.從感受器興奮到效應器出現反應的延擱時間
D.沖動經過中樞突觸的延擱時間
20、交換防守主要是為了破壞對方隊員之間的( )配合而采用的一種方法。
A.傳切
B.策應
C.掩護
D.突分
21、肺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 )。
A.肺泡
B.肺小葉
C.肺泡囊
D.肺泡管
22、自1990年第( )屆亞運會起,武術成為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A.10
B.11
C.12
D.13
23、體育是以( )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
A.身體運動
B.體育鍛煉
C.運動訓練
D.體育教學
24、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快肌運動單位的收縮力量小于慢肌
B.較小強度的運動.慢肌纖維先被動員
C.快肌纖維收縮速度慢.慢肌纖維收縮速度快
D.慢肌纖維抗疲勞能力比快肌纖維強
25、劇烈運動后,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立即停止活動.進行休息
B.馬上沐浴,消除運動產生的熱量
C.遞減運動強度.逐漸結束運動
D.馬上補充水分和食物
26、下列處理方法,適合肌肉拉傷早期的是( )。
A.按摩
B.熱敷
C.加壓包扎
D.牽引
27、下列不屬于反射弧組成部分的是( )。
A.感受器
B.效應器
C.交感神經
D.神經中樞
28、體育課綜合密度是指一節課中( )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比例。
A.準備活動時間
B.講解與示范時間
C.合理運用的時間
D.分析與總結時間
29、“什么是跳欄、跨欄、跑欄?跨欄為何要攻欄?如何練攻欄動作?”這種教學模式屬于( )。
A.發現式體育教學模式
B.快樂體育的“目標學習”教學模式
C.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
D.技能掌握式體育教學模式
30、《體育概論》的研究對象是體育的整體,它是一門從宏觀上研究體育的本質、揭示體育基本特征及其( )的學科。
A.個別規律
B.特殊規律
C.一般規律
D.特有規律
31、準備活動——專項準備活動——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再練習——總結評價——放松下課。這樣的體育教學模式是( )。
A.技能掌握式體育教學模式
B.快樂體育的“目標學習”教學模式
C.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
D.發現式體育教學模式
32、與男子相比女子骨的特點為( )。
A.骨骼細短、無機物含量少、骨骼水分及脂肪含量相對較多
B.骨骼細長、無機物含量少、骨骼水分及脂肪含量相對較多
C.骨骼細短、無機物含量多、骨骼水分及脂肪含量相對較多
D.骨骼細短、無機物含量少、骨骼水分及脂肪含量相對較少
33、足球踢球動作結構由助跑、支撐腳站位、踢球腳擺動、腳觸球和( )動作五個環節組成。
A.踢球的隨前
B.踢球的瞄準點
C.踢球的用力大小
D.踢球的旋轉方向
34、體育教學研究工作的首要環節是( )。
A.提出假設
B.科研設計
C.制定計劃
D.選擇課題
35、教師上好體育課的先決條件是在課前做好教學的( )工作。
A.思想
B.準備
C.培訓
D.檢查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36、簡述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及其恢復手段。
37、如何正確理解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的本質?
38、簡述環境對人體運動能力的影響。
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39、案例:
教學條件:水平四;初中二年級男生;人數36;排球18個
教學內容:排球兩人對練傳、墊球
教學目標:
(1)練習提高排球基本動作技術。
(2)發展學生全身協調性及手眼配合能力。
(3)培養學生肢體控制能力。
教學步驟:
(1)課堂常規,隊列練習,徒手操準備活動;
(2)教師講解示范兩人對練傳、墊球的動作要領;
(3)學生分組練習并查找自己練習中的不足,教師巡視指導;
(4)做靜力拉伸放松活動,回收器材。
問題:
(1)依照案例中的教學步驟是否能完成教學目標?為什么?
(2)案例中的教學步驟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進?
40、案例:
小劉老師和蔣老師分別對水平四,初中一年級,分腿騰躍跳山羊授課內容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小劉老師將分腿騰躍跳山羊教學內容設計為5課時的單元教學.對第2課時的分腿騰躍的教學過程設計是:
(1)引導練習,分組進行助跑、踏跳、提臀、分腿動作練習;
(2)示范完整動作,借助大屏幕展示出動作圖解并進行動作要領和保護與幫助方法的講解;
(3)分組練習分腿過山羊動作;
(4)G秀學生技能展示;
(5)分組練習,鞏固提高技術動作。
蔣老師對分腿騰躍跳山羊教學內容設計為3課時單元教學.對第2課時的分腿騰躍的教學過程設計為:
(1)分組練習,助跑2~3步,支撐提臀、分腿動作;
(2)示范講解踏跳,頂肩屈髖,提臀分腿,回落動作,并分組進行練習;
(3)優秀生示范;
(4)結合動作掛圖,講解示范分腿騰躍跳山羊動作要領;
(5)分組練習,兩人保護與幫助,一人練習;
(6)選擇高度,自由分組進行練習。
問題:
(1)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2)兩位老師教學設計的不同之處對學生有什么影響?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共20分)
41、閱讀材料。根據所提供的條件進行教學設計。
水平四.初中二年級,八班,人數:38。
教學內容:腳內側踢球練習。
教學條件:足球場一塊,足球20個。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沖刺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