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沖刺卷五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10-19
42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史載。東晉時,太尉郗鑒為女擇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導的家中“遍觀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飾,以圖被選,只有王羲之“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被郗鑒認為是理想的女婿人選,“遂以女妻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講究門第
C.擇婿方式獨特
D.大臣拉幫結派
2、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漿染業中心,當時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蕪湖漿染.故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 )。
A.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
B.區域間有著不同的市場需求
C.手工業技術水平日趨平衡
D.抑商政策阻礙區域經濟發展
3、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
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4、古希臘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犧牲的戰士,城邦為他們樹立墓碑,刻上所有犧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寫明他們的家世。這旨在強調( )。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軍事對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緣對城邦維系的作用
5、下列屬于情感目標表述的是( )。
A.形成正確的歷史時間和空間概念
B.感知人類文明史中的實踐與創造
C.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
D.樹立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6、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
C.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
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
7、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說:“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這句話著重強調美國聯邦憲法( )。
A.創造了新的憲法體制
B.不具有普適性
C.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D.具有借鑒意義
8、公元前123年的羅馬《索賄罪法》規定,主持審理貪污受賄案件的裁判官應按照法定程序,從擁有一定財產的居民中挑選50名陪審員,組成審判團參與審判。由此建立起來的陪審制( )。
A.照搬了希臘的司法制度
B.標志著羅馬法律的日趨完備
C.反映了羅馬政體的改變
D.體現了羅馬司法程序的進步
9、 “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東漢時的這一說法反映出當時( )。
A.禮制觀念淡化
B.儒法兩家結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學獨尊地位動搖
10、 “佛羅倫薩人文主義派甚至采取更驚人的步驟,他們反對對財富的譴責。并且創立這樣一種學說:在上帝眼中,貧窮并不是顯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見,人文主義者( )。
A.鄙視貧窮
B.認為財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對安于清貧的說教
11、從1876年中英協商《煙臺條約》的具體條款開始,英國就要求重慶立即對外通商,力圖打開中國西部腹地的市場。中方談判首腦李鴻章轉彎抹角地回應:“輪船未抵重慶以前,英國商民不得在彼居住.開設行棧。”李鴻章此話的主要意圖是( )。
A.利用英國開通川江航運
B.變相地接受英國商民到重慶居住通商
C.借助英國開發西部市場
D.以輪船通航為條件拖延重慶對外通商
12、《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1943年1月,中國分別與美英兩國簽署新約,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權及《辛丑條約》所給予它們的一切權利。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 )。
A.中國近代主權喪失
B.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強國
C.中國外交逐漸自強
D.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壓迫
13、 “合議即成,舉國爭言洋務:請開鐵路者有之,請練洋操者有之,請設陸軍學堂、水師學堂者亦有之。其興利之治,則或言銀行,或言郵政,或請設商局,或請設商務大臣……”“合議即成”是指簽訂了(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14、《美國自由的故事》寫道:美國人遇到了“兩套對立的自由概念的體系”,一種是“為私營企業”自由服務;另一種是以“一種對財富平等的分享”為基礎的“社會化的自由”。事實表明,大多數美國人在1936年時都接受了這樣的觀點:自由必須包含由政府保證的經濟安全。由此可知( )。
A.羅斯福新政體現了第一種關于“自由”的觀念
B.羅斯福新政體現了另一種關于“自由”的觀念
C.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政府應當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由代表著從物質的無保障中得到解放”
15、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說,如果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由于有眾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國無疑將控制局面,這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反對西方的集團。他希望這次會議開不起來。杜勒斯針對的是( )。
A.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中印會談
B.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
C.以“求同存異”促進會議成功的萬隆會議
D.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聯大”會議
16、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
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17、下圖為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一個詞條。它反映出當時( )。

A.對“大躍進”運動有了客觀認識
B.“撥亂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C.“左”傾思想影響依然比較嚴重
D.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8、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明確將中共八大作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端。這是因為中共八大( )。
A.客觀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形勢與主要矛盾的變化
B.實現了工作重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變
C.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D.全面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
19、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曾說,研究世界歷史“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星球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在倫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迥然不同。”這體現了( )。
A.革命史觀
B.全球史觀
C.文明史觀
D.現代化史觀
20、 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如調整后的天津大學下設土木建筑、電信、機械等7個工程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 )。
A.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B.培養經濟建設專門人才
C.提升國民的科技素養
D.推動天津經濟建設發展
21、歷史教學中的圖文示意法( )。
A.能輔助任何知識類型的學習
B.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抵牾
C.不利于體現概念的邏輯關系
D.只能呈現具體的歷史信息
22、運用談話法教學時應注意談話的中心應圍繞和服務于( )。
A.教學任務
B.教學目的
C.教學方法
D.教學理論
23、據葉德輝《書林清話》,五代后唐時,在宰相馮道主持下,開始將儒家“九經”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秘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 )。
A.宰相馮道發明雕版印刷術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廣泛應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
24、下表據《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相關內容編制。閱讀該表,造成蘇俄(聯)農民年平均稅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糧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糧食稅的實施
C.實物配給制的廢除
D.農業集體化的實現
25、雅典城邦任何公職人員,無論地位多高.皆不能離開公民大會而擅自決定政務大事。他們都處于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經常督察監視之下.若公民大會認為他有失職守,皆依法懲處。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權力機關由直接選舉產生
B.公民大會負責審理大部分案件
C.各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制約平衡
D.從制度上防止專制以維護民主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簡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10分)
27、簡述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及意義。(10分)
28、在某市初中的教師說課比賽中,小王老師做了充足準備,但在評比中只得了二等獎,評委老師給出的理由是:內容翔實、語言幽默,但板書設計不好。想一想,小王的板書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問題?(10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6分。共48分)
29、下面是某中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片段:
教師播放“9·11事件”的紀實圖片和網絡資料.同時富有情感地講述這一事件給美國社會和人民帶來的浩劫。令人驚懼的畫面和觸動人內心的講述,營造了情感氛圍。
師:面對這樣的場景,如果你是美國人,你的感受會有哪些?
(在教師反復使用“體驗一下”的提示中,學生陸續說出了“難受、壓抑、悲憤、痛恨、報復”等諸多感受性的詞匯)
師:事情發生以后,如果你是中國人,你會有什么反應?(學生還在轉換角色,思考之際)而有些人在網上發表了一些幸災樂禍的帖子。大家思考一下:(1)這一現象能夠反映出國人怎樣的心態或者說情緒?(2)它與歷史有無關聯?是哪些歷史因素導致這一現象的出現?
(教師請同學討論和相互交換意見)
生1:一部分國人幸災樂禍。
師:講得很好,是一部分國人。還有呢?
生1:沒有同情心。
師:也就是不尊重別人的生命。
師:那么.造成這一情感表現的歷史原因是什么?
生2:美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教師稱贊用詞精當)
生3:美國喜歡推行霸權主義,以自己的利益需要來欺負弱小國家。
師:現在我們具體梳理一下中關關系史,把它分成三個階段:近代中國;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
(教師要求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用紙筆記錄下來。10分鐘后,學生開始報告)
師:我們能否嘗試對這些具體史實加以概括?(學生作了一些嘗試以后,教師概述)近代史上,美國屢次侵華,掠奪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美國政府又拒絕承認并且實施封鎖政策,制造海峽兩岸的對峙形勢,在與中國建交后.不履行建交公報上的承諾,繼續推波助瀾地加劇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還干涉中國內政。如此我們會產生什么情緒?
生4:狠狠地打擊一下美國,讓它也知道挨打的滋味。
生5:美國耀武揚威,自然會讓人產生不滿、憤怒和仇恨的情緒。
師:從歷史和現實中的美國表現來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那是政府干的壞事,美國人民是不是無辜的?生命本身是不是無罪的?(學生進入思考狀態時,教師無意讓他們回答,轉移話鋒)讓我們再來看看中美關系史上友好的一面。
(教師講述抗戰時期“飛虎隊”援華和“駝峰航線”的故事,以翔實的史料和數據、生動的講述.展現美國政府和人民為中國抗日所作出的貢獻。再請學生講講他所知道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美之間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友好史實)
師:中美關系的另一面是什么呢?(在學生說出友好、友誼、合作之類的話語之后,繼續)在我們的歷史回憶中既有屈辱、痛苦、仇恨、憤怒、對抗等感受,也有友善、溫馨、和諧、感謝等情緒。現在看來.你會不會成為“9.11事件”后幸災樂禍的那類國人呢?我們對中美關系的未來,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間的未來關系.將有什么樣的寄語?
(學生自由表達。多數是單一的積極性的寄語。具體表述略)
問題:請對該教師的教學活動片段予以評價。(16分)
30、下面內容是某中學教師的教學活動片段:
師:大家還記得二七大罷工失敗的教訓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內容略)
師:為了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尋找革命的同路人并與之合作。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板書并讀出課題)……
師:同學們想一想,在當時的中國,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政黨,除共產黨外,還有一個聲望很大的……
生: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
師:中國共產黨在二七大罷工失敗后一年多,于1923年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同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請同學看課文,共產黨打算怎樣與國民黨合作呢?
(學生回答內容略)
師:那么老師要再提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后回答:①為什么共產黨員要加入國民黨而不是相反?②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后,國民黨會發生什么變化?③“個人身份加入”和“保持獨立性”怎么理解?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作正確闡述,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是誠心誠意為了革命與國民黨合作。但合作不等于合并。兩黨畢竟代表不同階級,共產黨作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都必須保持獨立性。中共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政策,公開表明了自己對于國共合作的政治態度和具體設想)
師:那國民黨方面呢?孫中山是曾經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革命家,他又是如何考慮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一目的小字內容就明白了。(請一個學生朗讀)就這樣,當時的國共兩黨為了中共革命走到一起來了。
問題:請對該教師的教學活動片段予以評價。(16分)
31、下面是某中學教師的授課片段:
材料:次日宋江置酒與燕青送行。眾人看燕青時,打扮得村村樸樸,將一身花繡把衲襖包得不見,腰里插著一把串鼓兒,挑著一條高肩雜貨擔子,諸人看了都笑。宋江道:“你既然裝作貨郎擔兒,你且唱個山東貨郎轉調歌與我眾人聽。”燕青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貨郎太平歌,與山東人不差分毫來去,眾人又笑。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
師:材料反映了宋朝怎樣的生活狀況?
生1:宋代開放市禁,貨郎經商行為活躍。
生2:在宋代社會中,貨郎不但行商,而且利用說唱藝術招攬生意。
師:有人依據材料得到了兩點歷史信息:第一,在宋代社會中,貨郎為日常行商;第二,貨郎是民俗藝人,人們對貨郎歌耳熟能詳。從史料的價值看,這則史料有何不同意義?
生3:《水滸傳》是以宋代為背景編寫的,這樣的文學作品具有顯著的史料價值,上述歷史信息是可信的。
生4:《水滸傳》作者是明代人,他將北宋時期的文學故事置于其所生活的社會發展的環境之中來展開。上述文學描述實際上反映了元末明初,而不是北宋。上述歷史信息不可信。
生5:材料是文學的想象,雖然比較具體生動,但只可參考,細節上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實。
師:如果進一步探究宋朝“貨郎”的真實風貌,該采取哪些科學的態度與方法來處理問題呢?
生6:多方面收集史料,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互相印證。
生7:以一種科學的態度對待史料存在的爭議、偏見、曲解,自己表達時慎防夸張的概括性論斷。
生8:甄別、判斷史料的價值,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互相印證,實物資料和文字資料互相印證.從而形成證據鏈。
問題:請對該教師的教學活動做出評價。(16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共22分)
32、根據下列材料設計教學片段: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
以張謇興辦實業為例.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2)課文摘錄:
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并身體力行,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鄉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
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他們認為:“所謂產業革命者,今也其時矣。”各種實業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近代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
要求: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的課文內容,設計出相關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沖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