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沖刺卷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8-10
335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公元97年,東漢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歐洲強國“大秦”。東漢和“大秦”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屬于它們的文化成就分別是( )。
A.活字印刷術、萬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術》、羅馬法
C.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日心說
D.《春秋繁露》《理想國》
2、“市民法亦稱公民法,是羅馬國家早期的法律……羅馬法采用屬人主義而非屬地主義.就是說凡是羅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護,而不論其居住地區如何。”據此判斷,建國之初(公元前5世紀早期以前)的羅馬( )。
A.公民在外邦活動時受公民法保護
B.公民在外邦活動時受萬民法保護
C.公民在本邦活動時受成文法保護
D.居民在本邦活動都受公民法保護
3、俾斯麥企圖建立一種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憲議會制度.以達到保持普魯士王朝政治統治優勢之目的。這種設想在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憲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體現這一目的的正確選項是( )。
A.聯邦議會由民選產生
B.帝國議會掌握著立法大權
C.宰相對聯邦議會負責
D.帝國皇帝有主宰議會之權
4、清政府曾嚴禁商人參與朝廷餉銀的匯況業務。1862年卻準許戶部請求,利用民間票號的資金和匯兌網絡解決朝廷餉銀的調度問題。這一變化反映出( )。
A.票號成為清政府財政的支柱
B.太平天國運動影響清政府財政運作
C.洋務派開始控制國家金融體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應對外國資本沖擊
5、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當選的代表李長鳳老大娘笑著說話了,“舊社會婦女在街上說話都不行,哪有婦女的選舉權……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見告訴我。我一定給大家帶上去”。該新聞報道說明當時( )。
A.人民民主原則得到落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
C.政治協商制度覆蓋面廣
D.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化
7、漢初,官方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但后來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員級別)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B.休養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
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
D.原有規制受到商業發展的挑戰
8、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V1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一規定違背了《獨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權在民原則
B.天賦人權原則
C.各州自治原則
D.各州平等原則
9、羅馬共和國早期,當羅馬遭受外族進攻時。平民曾多次將自己組織的隊伍撤離羅馬.拒絕作戰,迫使貴族在政治上做出讓步。《十二銅表法》的制定就是這種斗爭的成果之一。可見當時( )。
A.貴族逐步喪失制定法律的主導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爭取自身權益
C.貴族讓步在法制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D.平面與貴族的政治訴求日趨一致
10、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說:“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還有一個時期讓資本主義作為部分經濟而存在,而且還是很大的一部分……我們的同志在這方面是太急了。”毛澤東旨在( )。
A.強調應堅持新民主主義路線
B.批評新經濟政策不合時宜
C.重申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D.說明社會主義改造的迫切性
1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的統購統銷,在農村向余糧戶實行糧食計劃收購的政策.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糧食的統購統銷( )。
A.加快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B.有力地促進了各地農村的政權建設
C.將農民經濟生活納入國家計劃體制
D.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
12、《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仆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說:“什么《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
A.理學居于統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B.孔子權威地位動搖,《詩經》遭到輕視
C.科舉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棄儒從商
D.《紅樓夢》取材于現實,反映宋代生活
13、從秦至清的兩千多年中,許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當時形勢和力量對比的變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權臣、地方割據勢力等,導致權力的萎縮或喪失,這種現象實質上是( )。
A.君主專制被顛覆
B.中央集權體制遭到破壞
C.君權至上的后果
D.君主權力受到制約
14、晚清時期清政府實行專利制度.允許企業享有長時間生產經營壟斷權。1912年北京政府規定專利保護期限最高為5年。后財政總長周學熙等為其所設公司申請30年的專利權時.未獲批準。這反映了民國初期( )。
A.建立了系統完善的經濟法制體系
B.經濟立法鼓勵工商業自由競爭
C.中央政府限制官營商業的發展
D.經濟法規得以完全遵照執行
15、下列評價方式中,在教學之后實施的是( )。
A.診斷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總結性評價
D.預測性評價
16、1899年美國照會英、德、俄、法、意、日等國,提出在中國實行商業機會均等的主張,1900年又補充了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權力完整的條款。上述政策( )。
A.導致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變了對義和團的態度
C.擴大了美國在中國的權益
D.推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7、“梭倫促進了兩個階級之間的妥協。”如梭倫改革雖對土地數量有所限制+但卻沒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樣剝奪貴族的土地。下列各項。能夠正確反映上述觀點且符合史實的是( )。
A.既廢除了平民債務又未歸還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規定個人土地限額
C.既解放了債務奴隸又保留了舊的社會等級
D.既照顧了平民利益又維護了貴族部分特權
18、1926年.有報紙評論說:“自從蔣介石抬出三民主義,大出風頭以后,許多人都覺得主義是值錢的,于是乎孫傳芳標榜三愛(愛國、愛民、愛敵),東三省有人主張三權(民權、國權、人權)。聽說四川有些軍人到處請教人替他們想個主義玩玩。”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 )。
A.政治宣傳促使各界思想趨同
B.標榜主義成為軍閥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經成為社會潮流
D.各地軍閥對三民主義理解存在差異
19、有人描述19世紀初英國的情景時說.婦女和女孩們曾從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斷地使用的嚶嚶作響的紡車,如今已被棄置屋隅。那些打著拍子砰然作響的手織機也多半閑置無聞。這說明( )。
A.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
B.工業革命推動婦女解放
C.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D.家庭手工業已不復存在
20、1500年。歐洲航海家卡布拉爾率遠征隊準備東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沖擊下離開了航道,結果漂流到南美洲東部。他登陸后宣布該地為本國領地。這位航海家應屬于(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
D.英國
21、從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約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眾的懲罰,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為作戰失利。為此.柏拉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眾為你治病呢?還是去找醫術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A.伯里克利、柏拉圖等代表精英貴族.仇視群眾一
B.公元前4世紀后雅典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
C.群體決策易感情用事可能影響民主政治的質量
D.雅典民主既體現了人民主權也保護了城邦利益
22、《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 )。
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
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
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
D.農業技術的重要性
23、對于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令條約和科技文化等內容,一般采用( )。
A.概述法
B.講解法
C.談話法
D.圖示法
24、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
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
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
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25、《海國圖志》中出現了一些外來詞匯,如“西業”(參議院)、“里勃里先好司”(眾議院)、“勃列西領”(總統)等。結合所學判斷,該書( )。
A.主要內容是介紹西方政治體制
B.對西方政治體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國要學習西方代議制度
D.為戊戌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10分)
27、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具體情境?(10分)
28、簡述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環節時所遵循的基本原則。(10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6分。共48分)
29、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指示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而是要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各抗日根據地比較認真地貫徹了三三制原則。在陜甘寧邊區.1941年根據三三制原則進行了改選,黨外人士擔任鄉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總數三分之二。根據地內的開明紳士由此得以進入政權機構。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根據地政權實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權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實行三三制的主要意義。(8分)
30、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自20世紀50年代起,聯合國多次討論不擴散核武器問題。但因美、蘇兩國的爭斗,沒有取得成果。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576號決議,要求所有生產核武器的國家暫時和自愿地不將核武器控制權移交給非核國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機密情報。
60年代上半期,法國核試驗成功,擁有了核武器。1968年,聯合國大會以95票對4票、21票棄權通過決議。批準美、蘇聯合提出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表示希望有盡可能多的國家加入。隨后,美、蘇、英以及另外59個國家簽署了這一條約。條約規定:“締約的核國家保證不直接或間接地把核武器轉讓給無核國家,不援助無核國家制造核武器;締約的無核國家保證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其他國家的核武器轉讓,不尋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別國提供這種援助。”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在聯合國通過1576號決議后有關國家仍要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得以簽訂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31、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間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內遷,東北地區出現“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狀況。清廷把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在此設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實施軍事化管轄,設置關口,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居。往來須持有官方頒發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墾辟有禁,森林礦產之采伐有禁,人參東珠之掘捕有禁”。從乾隆年間開始,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者日盛,“每查辦一次,輒增出新來流民”。他們“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類,日積日多”。清廷對東北地區時開時禁。
——摘編自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清朝與俄國的東段邊界,但直至19世紀初,黑龍江以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萬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被迫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政府隨即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乎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來移民與當地滿、蒙古等族通婚、建廟、演戲、立會、設學堂、建市鎮。僅十余年,呼蘭地區已是“三城相望,糧產富饒,商賈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戶不下十有余萬”。1904年,清政府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1907年,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08年,僅奉天一省人口已達1100萬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三省移民安邊章程。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東北地區移民過程的特點。(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移民東北的歷史作用。(6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共22分)
32、根據下列材料設計教學片段: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
以科學、文學為例,初步認識希臘古典文化的成就.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2)課文摘錄:
古代世界產生過很多杰出的科學家.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就是其中之一。阿基米德從小善于思考,喜歡辯論。他一生獻身科學,忠于祖國,受到人們的尊敬與贊揚。阿基米德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他發明的螺旋式水車。可用來排水或灌溉。
《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作。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
巴黎圣母院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一個島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它始建于12世紀.前后用了一百八十多年時間才全部建成。
要求: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的課文內容,設計出相關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沖刺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