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常規模擬卷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6-08
356

2016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科目常規模擬試卷是根據教師資格證(中學)考試大綱編輯的考試練習試卷,所有題型均按照歷年考試真題結構布置,適合教師資格證考生進行知識點考察及真題答題節奏的把控練習,所有試卷后均附含參考答案解析,以便自行審閱。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體現了( )。
A.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2.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種文化的統一體?( )
A.社會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3.美國心理學家孟祿認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礎,但模仿心理說抹殺了教育的( )。
A.目的性
B.自然性
C.遺傳性
D.獲得性
4.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 )。
A.弗洛伊德
B.威爾遜
C.格塞爾
D.皮亞杰
5.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A.教育必須為當前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B.教育必須為階級斗爭服務,必須與社會活動相結合
C.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D.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6.學生受經驗與習慣影響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它能夠影響問題解決時的傾向性,這是( )。
A.定勢
B.遷移作用
C.動機狀態
D.變式
7.“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這句話出自( )。
A.蘇霍姆林斯基
B.凱洛夫
C.馬卡連柯
D.烏申斯基
8.下列有關學習策略的特征描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
A.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方案
B.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要的
C.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
D.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被動使用的
9.“自信、堅強、勤奮”描寫的是人的( )特征。
A.氣質
B.性格
C.能力
D.動機
10.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這是( )。
A.感覺
B.知覺
C.記憶
D.思維
11.考試中的是否達到測驗目的程度,及是否測出了所要測量的東西是指( )。
A.信度
B.效度
C.區分度
D.擬合度
12.柏克赫斯特創立的學制是指( )。
A.個別教學法
B.班級授課制
C.分組教學法
D.道爾頓制
13.教學過程中的特殊性不表現在( )。
A.間接性與簡捷性
B.交往性與實踐性
C.直觀性與鞏固性
D.教育性與發展性
14,20世紀60年代初,在美國發起課程改革運動的著名心理學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納
C.華生
D.布魯納
15.提出“結構主義”學說并倡導“發現學習”方法的教育家是( )。
A.贊科夫
B.蘇霍姆林斯基
C.皮亞杰
D.布魯納
16.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指( )。
A.形象思維
B.發散思維
C.輔合思維
D.直覺思維
1 7.學習一種新材料時運用聯想假借意義以便于記憶的方法叫做( )。
A.語義聯想法
B.視覺想象法
C.關鍵詞法
D.諧音聯想法
18.學生剛學英語時,對26個英語字母的記憶兩頭容易,中問難,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 )。
A.痕跡消退說
B.動機說
C.同化說
D.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19.皮亞杰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自編的( )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關于公正、責任、欺騙等道德發展的問題。
A.對偶故事法
B.臨床法
C.兩難故事法
D.行為療法
20.可采用( )來治療失眠。
A.系統脫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為療法
21.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 )。
A.新舊知識的聯系
B.對新知識的理解
C.主動形成認知結構或表征
D.對新知識的應用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從形態上看,我國現行學制是單軌學制。
23.美育就是藝術教育。
24.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備課。
25.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可以說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27.如何保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28.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29.我國中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前日在某地舉行的歌唱大賽和模特大賽爆出“冷門”:奪冠的兩位分別是15歲和16歲的學生。從兩項比賽的參賽情況來看,選手呈低齡化趨勢。一些家長甚至不顧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對此,許多教育界專家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這是揠苗助長的行為,是家長教育孩子的一種浮躁心態的表現,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長。
問題:請運用與全面發展教育有關的原理進行分析。
31.材料
在一節美術公開課上,教師在教學生畫吃蟲草。整個一節課,教師完全按照備課內容、時間安排進行。在課堂上用15分鐘講授吃蟲草的特性,用10分鐘讓學生六個人一組,分組討論“吃蟲草為什么可以吃蟲子”。然后,教師在聽取了兩個組的討論結果后,從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確答案抄在黑板上。最后讓學生根據正確的描述,在10分鐘之內畫一棵吃蟲草。而在下課后,發現有1/5的學生仍然在埋頭畫畫,還有幾個學生根本就沒有動筆。課后,評課者的意見如下:“把美術課上成了生物課”“討論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討論中來”“這節課沒有融入感情,沒有表現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
問題:根據此次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請用教育學相關原理對案例進行分析。你如果是這個美術教師,你會怎么上這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