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前密押卷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3-22
590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教師勞動特點的認識。
【名師詳解】教師勞動具有連續性、復雜性、示范性、創造性等多個特點,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的充分體現。因此本題選B。
2.【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學生權利的了解。
【名師詳解】我國憲法與其他相關法律規定少年兒童的合法權利有:生存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安全的權利;人身自由的權利。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教師在未經學生同意的情況下,私自拆閱或者毀壞學生的日記、信件,這侵犯了學生受尊重的權利。
3.【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影響個體發展因素的了解。
【名師詳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句話比喻生活在良好的環境里,能得到健康的成長;而如果處在污穢的環境里,也會隨著環境而變壞。這句話強調了環境對個體成長的重要影響,與”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含寓意大體相同。因此本題選A。
4.【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主要教育法律法規的了解。
【名師詳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條規定:”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
5.【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
【名師詳解】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因此本題選A。
6.【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了解。
【名師詳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九條規定:”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因此本題選C。
7.【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我國《義務教育法》的認識。
【名師詳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對需要維修、改造的,及時予以維修、改造。學校不得聘用曾經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其他不適合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的人擔任工作人員。”第二十五條規定:”學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因此本題選D。
8.【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我國《教師法》的了解。
【名師詳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三條規定:”中小學教師資格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因此本題選C。
9.【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常見教學原則的認識。
【名師詳解】這句話出自《札記?學記》:”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喻”即啟發、啟示的意思。因此本題選A。
10.【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素質教育內涵的了解。
【名師詳解】題干所述是對素質教育的解釋。本題選c。
11.【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
【名師詳解】題干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劉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意思是說不得志時就修身自好,得志時就要使天下人都得得好處。因此本題選A。
12.【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
【名師詳解】”切磋琢磨”本來是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制成器物,這里引用這句話意在說明做事情要像加工器物那樣,切了又切,磨了又磨,精益求精。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僅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不夠的,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即”貧而樂,富而好禮”。因此本題選B。
13.【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的科普常識。
【名師詳解】沼氣是各種有機物質在隔絕空氣(還原條件)和適宜的溫度、濕度下,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而產生的一種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可燃氣體。純乙炔為無色無味的易燃、有毒氣體,可以用來焊接或切斷金屬。TNT是三硝基甲苯的縮寫,是炸藥的主要成分。因此本題選B。
14.【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考生對外國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
【名師詳解】冉?阿讓是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長篇小說《悲慘世界》的主人公。《罪與罰》是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主人公是拉斯柯爾尼科夫;《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小說,其主人公是于連;《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小說,其主人公是斯嘉麗。因此本題選D。
15.【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了解。
【名師詳解】促使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迫切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商品貨物的傾銷地,而英國在中英兩國的貿易中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地位,英國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同時,中國的禁煙運動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因此本題選D。
16.【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名師詳解】根據題干所述可知,慧能的回答割裂了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選項A也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當選。其余B、C、D三項都蘊涵了唯物主義思想。因此本題選A。
17.【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外國重大歷史事件的了解。
【名師詳解】略
18.【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
【名師詳解】《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生動記載了北宋時期城市生活的面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因此本題選C。
19.【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我國當代文學知識的了解。
【名師詳解】這句話出自詩人北島的名篇《回答》,其文章開頭就是這兩句。因此本題選B。
20.【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解讀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名師詳解】文段主要談的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大腦產生的影響。首句指出,人類的大腦正在適應數字時代的社會環境。而那些出生在數字時代的年輕人,自幼接觸到大量數字技術與信息,其發育中的大腦受社會外界的影響也更大。因此,文段中的”數字土著”指的就是那些自幼生長在數字信息環境中的一代年輕人。文段強調的是數字技術與人類大腦之間的影響性關系,B、D項沒有體現,故而排除。”數字土著”強調的是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A項與此無關,排除。故本題答案應選C。
21.【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的科普常識。
【名師詳解】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力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后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從而帶動發電機發電。因此本題選D。
22.【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外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了解。
【名師詳解】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黏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個女人,作為對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懲罰送給人類的第一個女人。根據神話,潘多拉出于好奇打開一個”魔盒”,釋放出人世間的所有邪惡一一貪婪、虛無、誹謗、嫉妒、痛苦等,當她再蓋上盒子時,只剩下希望在里面。所以”潘多拉的盒子”象征著災難。因此本題選A。
23.【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我國當代文學作家及作品的了解。
【名師詳解】《山南水北》是”尋根文學”代表人物韓少功寫的一本散文集,在這本書里,韓少功主要介紹了他隱居鄉村期間的一些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他對生活的一些追問和反思。文章優美而有鄉土特色。
24.【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和物理有關的科普常識。
【名師詳解】”霧凇”是由空氣中的水直接凝華成固態而形成的,這是一個凝華的過程。因此本題選C。
25.【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考生對生活中科普知識的了解。
【名師詳解】不同的波長給人眼造成不同的顏色感覺是不一樣的,眼睛的敏感度隨波長的變化而強烈變化。在同樣的照明條件下,眼睛對黃光的敏感程度比對紅光或藍光的敏感程度要高很多。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車的霧燈和馬路的路燈采用黃光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本題選B。
二、材料分析題
1.【考查要點】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教學原則的了解。
【參考答案】
(1)以上教學案例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2)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個別差異出發,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根據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我國現階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和我國成功教育經驗總結而提出來的。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和個別差異,為因材施教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運用多種方式教學,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的特長。
(3)在以上案例中馬老師知道小妮空間想象力很強,并且知道老師也了解小剛一向身體靈活,運動能力強,這充分說明老師了解學生的實際和個別差異,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基礎。同時,對于小妮,老師對她說,你可以想象,你有個氣球,你雙手使勁壓氣球,氣球體積變小了,這時壓力變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對,體積再小,壓力會更大,甚至還會爆了呢。”而對于小剛,馬老師對小剛說,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氣,別讓氣體漏出,然后用手壓住一側面頰,嘴里的氣體體積變小了,你會感到壓力變大,使另側面頰變得硬邦邦,當你把手松開,口腔空間變大,壓力小了,面頰也軟了。這也體現了運用多種方式教學,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的特長。
2.【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教育現象的綜合分析能力。
【參考答案】首先,這位校長下決心要整頓學校的組織紀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學校更好的發展、學生能在更好的環境里接受教育,其工作積極性和出發點是對的。但其舉措顯然有欠妥之處,不僅有不符合教育管理原則的地方,甚至有違紀違法之舉,而且其粗陋的管理思想、簡單的管理方法,不僅可能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還可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對于該校長的在整頓學校組織紀律的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不合理措施,相關部門應該責令立即停止,并提出相應的批評和教育,改正該校長的一些不合理的整改方式。
最后,在整頓和維護學校組織紀律的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良好的動機需要用合情合理、合規合法手段、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3.【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考生運用相關教育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答案】(1)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七種: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這些學生上課時有的愛講話,有的愛做小動作,坐在窗邊的學生把窗簾開了又合上,是為了滿足尊重和愛的需要。因為這些學生平時受教師關注較少,在同學中一般地位不高,所以,他們總想要尋找機會表現自己,以獲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關注。
(3)如果我是教師,將采取以下辦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合適的機會表現自己;活動中,根據學生的特長,給這些學生提供適當表現機會;在學生中,只要他們有了進步,有了成功,就及時表揚,滿足這些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寫作題
【參考例文】: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
移動端訪問: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前密押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