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預測押密試卷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6-01-05
27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知識的價值問題,重視實證教育的教育家是( )。
A.盧梭
B.斯賓塞
C.裴斯泰洛齊
D.赫爾巴特
2.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 )。
A.遺傳
B.環(huán)境
C.教育
D.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3.“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依據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
A.階段性
B.個別差異性
C.順序性
D.不均衡性
4.提出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主要是強調教育( )。
A.可以超越社會歷史而存在
B.不受生產發(fā)展制約
C.對政治經濟有促進作用
D.有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
5.教育目的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要規(guī)定所需培養(yǎng)的人的身心素質;二是要規(guī)定所要培養(yǎng)出的人的( )。
A.質量規(guī)格
B.社會價值
C.發(fā)展方向
D.發(fā)展速度
6.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 )和行為方式。
A.精神面貌
B.思想觀念
C.抽象思維
D.理性思考
7.以某種教學理論為指導,以一定教學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教學活動的各個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實踐形式稱之為( )。
A.教學模式
B.教學原則
C.教學組織形式
D.教學過程
8.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條體現了教師的( )素養(yǎng)。
A.教育理論知識
B.崇高的職業(yè)道德
C.文化學科知識
D.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9.教學中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要防止和克服( )。
A.單純書本、排斥實踐,強調個人經驗,否定理論知識的作用
B.兒童中心論
C.空洞說教、單純知識傳授
D.片面單一知識的學習
10.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具體執(zhí)行者是( )。
A.任課教師
B.班主任
C.教導處
D.校長
11.四歲的麗麗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卻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這種現象體現了
兒童思維具有下列哪種特點?( )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自我中心性
D.不可逆性
12.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 )。
A.構造一種完形
B.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C.形成刺激與反應間的聯(lián)結
D.對環(huán)境條件的認知
13.學習效率和動機水平之間存在( )。
A.線性關系
B.U型關系
C.倒U型關系
D.平行關系
14.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而進行劃分,遷移可分為( )。
A.正遷移和負遷移
B.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
C.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D.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15.以下屬于元認知計劃策略的是( )。
A.設置學習目標
B.對材料進行自我提問
C.測驗先做簡單題目
D.考試時監(jiān)視自己速度和時間
16.注意是一種( )。
A.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
B.非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
C.感知活動過程
D.思維活動過程
1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現象指( )。
A.消退
B.刺激比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8.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的著名心理學家是( )。
A.奧蘇伯爾
B.斯金納
C.班杜拉
D.韋納
19.官能訓練注重訓練的( )而不注重內容。
A.技能
B.形式
C.方法
D.技巧
20.當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沒有理解某個術語,這一過程屬于( )。
A.元認知計劃
B.元認知監(jiān)視
C.元認知調節(jié)
D.元認知體驗
21.艾里斯的ABC理論中的“C”指的是( )。
A.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
B.獲得正向的情緒結果
C.事件造成的情緒后果
D.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3.學校制度是隨便制定的,與國家和青少年的發(fā)展沒多大的關系。
24.聯(lián)結學習理論認為強化在刺激一反應之間的建立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25.自我意識是與生俱來的。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27.一節(jié)好課應達到什么樣的標準7
28.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29.簡述建構主義學生觀。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閱讀材料。并回
答問題。
30.趙老師是某中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現在正擔負著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格言,發(fā)誓要做一名熱愛學生的優(yōu)秀教師。大學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后,他一心撲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上。為了解和接近學生,以便取得學生的信賴,他與學生一起參加課外甚至校外活動,如打球、下棋、逛電子游戲廳等,幾乎對學生的各種愿望都是有求必應。但是,一學年下來,趙教師卻感到非常沮喪;不僅學校領導批評他過于放縱學生,而且班上的同學也對他的管理方式頗有微辭,抱怨老師有偏向。為此,趙老師非常苦惱,幾乎動了辭掉班主任職務的念頭。
問題:
(1)請從教育學有關原理的角度,指出趙老師工作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2)試結合教師素養(yǎng)的理論觀點,談談如何改進趙老師的工作?
31.有研究表明,我國有5%到10%的互聯(lián)網使用者存在網絡成癮癥傾向,青少年學生中患網絡成癮癥的人約為3.5%~7%,他們上網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于游戲或與網友聊天,其次是影視音樂等娛樂。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每周使用網絡平均38.5小時(而非成癮者僅為4.9小時);83%的網絡成癮者是開始使用網絡一年內出現癥狀的;網絡成癮者中78%是使用聊天室、網絡游戲和新聞組這類偏重雙向溝通的功能,而非成癮者上網多數出于工作或學習的需要,是將網絡視為工具。網絡成癮與吸毒一樣,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例如,網絡成癮者普遍認為使用網絡對他們的學業(yè)、人際關系、經濟狀況和職業(yè)造成中等或嚴重影響。他們還可能出現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而且,還會帶來一系列生理變化,發(fā)展為身體上的依賴,出現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會引發(fā)心血冠疾病等各種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輔導。
問題:
(1)請你結合所學的有關知識分析,談談什么是網絡成癮?
(2)請分析家庭、學校和宏觀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起到怎樣的影響?
(3)你認為應該如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引導,才能避免這種常見的問題?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赫爾巴特被認為是真正為課程論建立起心理學基礎的人。
2.D【解析】為了確保學生的持久發(fā)展,現代班級管理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建立一套能夠持久地激發(fā)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管理機制。
3.D【解析】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4.D【解析】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論主要有教育無目的論、社會本位論(以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神學本位論(一些教育思想家從宗教的角度或從信仰出發(fā)論述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個人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題中觀點屬于個人本位論。
5.D【解析】關鍵期不同于其他時期,反映的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6.A【解析】略。
7.A【解析】德育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起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
8.D【解析】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tǒng)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因此不利于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
9.B【解析】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它是品德教育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基本方法。
10.D【解析】復述是使短時記憶的信息轉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1 1.D【解析】布魯納認為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12.B【解析】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為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
13.A【解析】形式訓練遷移學說是最早的有關學習遷移的一種代表理論。
14.A【解析】位置記憶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記憶法。
15.A【解析】道德感是人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guī)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
16.D【解析】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由知識傳授的角色轉變?yōu)閷W習的促進者,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7.A【解析】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教學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故正確答案是A。
18.B【解析】“Gestalt”的意思是整體或完整的圖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學也稱完形心理學。
19.D【解析】現代學生觀倡導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20.C【解析】題干是對常規(guī)思維概念的考查。
21.D【解析】考查的是復式教學的定義。
二、辨析題
22.正確。教學是在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23.錯誤。教學通過系統(tǒng)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但是教學不同于智育,二者相互關聯(lián)又有區(qū)別:一方面,教學也是德育、美育、體育的途徑;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校外活動等才能全面實現。
24.正確。兒童強迫行為是兒童情緒障礙的一種表現,在正常兒童的發(fā)育過程中也可看到。
25.錯誤。經驗類化理論強調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但其提出者是賈德等人。
三、簡答題
26.【答案要點】(1)為個體發(fā)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2)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3)人在接受環(huán)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
27.【答案要點】(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fā)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guī)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特殊功能。(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個性的功能。
28.【答案要點】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中學這一時期,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發(fā)育和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從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長發(fā)育時期,也是一個人生長發(fā)育特別旺盛的時期。對中學生來說,他們身心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fā)展可能性,在他們身心發(fā)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各種特征都還處在變化之中,有極大的可塑性。
29.【答案要點】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一般來說,學生所學的教科書或教材,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邏輯意義的。
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lián)系的傾向性;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四、材料分析題
30.【答案要點】這一實例說明教師不僅要懂得教育理論,同時還要有教育實踐中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這位班主任老師有良好的愿望并有較強的責任感,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成績出現差距,甚至是較大的差距,其原因不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它是多因素影響的結果。
教育理論已告訴我們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因素既有社會因素,也有生物因素。雖然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因素是具有主導作用的因素,但是切不可無視生物因素中起至關重要的遺傳素質對人的發(fā)展的物質前提作用。因此,面對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學生成績差是因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有的學生盡管付出很大代價,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這就很可能是由于遺傳素質或先天的,遺傳因素的原因造成的,強求這類學生也達不到和其他優(yōu)等生的一樣水平,這不僅是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且搞不好還會給這些學生造成心理負擔甚至心理障礙。使這些學生本來經過適當的教育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的可能性受到不應有的干擾,甚至是負效應。因為這種認識和做法違背了教育科學,忽視了遺傳素質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過于強調教育的單一作用。這就如同體育老師要求全班學生100米跑的速度都能達到全校冠軍水平一樣,有的學生再刻苦訓練也是難以實現的,如果說有進步的話,也是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由于每個學生的遺傳素質、環(huán)境影響、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個別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有不分什么情況,強求一律的做法。
31.【答案要點】(1)強迫癥。
(2)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zhí)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有人認為,強迫觀念與強迫動作是我們無意識地防止具有威脅性的沖動進入意識的一種替代方式。根據小麗的表現等可以推斷她可能患了強迫癥。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預測押密試卷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