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卷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11-21
27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藥物治療是治療焦慮癥的常見方法。下列哪種藥物不是治療焦慮癥的?( )
A.勞拉西泮
B.阿普唑侖
C.帕羅西汀
D.苯丙胺
2、李老師堅信自己能教好學生,在教學中表現出很高的熱情,這主要反映了她具有較高的教學( )。
A.認知能力
B.監控能力
C.操作能力
D.效能感
3、皮亞杰認為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中,( )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動力。
A.成熟
B.練習和經驗
C.社會性經驗
D.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4、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是( )。
A.是同一種活動
B.方向一致,但課外活動不是正規教育活動
C.都是正規教育活動,但方向不一致
D.都是正規教育活動,且方向一致
5、在學校環境中,師生和同伴之間良好的交往關系能滿足學生的( )。
A.生理需要
B.歸屬需要
C.求知需要
D.審美需要
6、同學之間開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導培養下,涌現出了一批積極分子,開始協助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此時處于班集體發展的( )。
A.組建階段
B.形成階段
C.發展階段
D.成熟階段
7、學校教育中,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借助( )。
A.生產經驗
B.生活經驗
C.直接經驗
D.間接經驗
8、與課堂教育相比較,課外活動更有利于( )。
A.發展學生個性
B.促進溫故知新
C.加強教學相長
D.堅持循序漸進
9、在心理輔導的行為演練中,系統脫敏法是由( )首創。
A.皮亞杰
B.沃爾帕
C.艾利斯
D.羅杰斯
10、下列選項中,首次明確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的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D.《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11、教師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進行教學材料的組織的階段是( )。
A.關注生存階段
B.關注學生階段
C.關注情境階段
D.關注生命階段
12、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反映了教師勞動的( )。
A.主體性
B.創造性
C.間接性
D.示范法
13、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此德育原則是( )。
A.導向性原則
B.疏導原則
C.知行統一原則
D.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14、如果學生上課扮鬼臉是為了得到老師或同學的關注,老師與同學可以不予理睬,不給予其希望得到的強化,那么此類行為就會逐漸減少。這種減少不良行為的方法是(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15、( )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A.意向
B.態度
C.品德
D.個性
16、目的是使家長與班主任及學科教師直接面對面地集中溝通,交流意見或建議,增進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為學生進一步發展協調配合的方式是( )。
A.班級家長會
B.家長學校
C.家訪
D.家長沙龍
17、( )是聯結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
A.桑戴克
B.斯金納
C.托爾曼
D.班杜拉
18、個體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稱為( )。
A.差別感受性
B.差別感覺閾限
C.絕對感受性
D.絕對感覺閾限
19、行為塑造法是根據( )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結果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模式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是操作條件作用法強化原則的有力應用之一。
A.皮亞杰
B.斯金納
C.艾利斯
D.奧蘇貝爾
20、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需要,其調整內容主要體現在( )。
①面向結果與面向過程并重②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
③教師指導與學生學會學習并重④能力培養與創造品質并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以下( )不屬于影響學制建立的因素。
A.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B.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C.本國教育資金投入的多少
D.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22、學習材料的性質對遷移不產生影響。
23、學制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學校的類型、學校的級別、學校的結構。
24、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有意義學習和原有認知結構無關。
25、思維越靈活,相關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設。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中學生感知覺培養的方式有哪些?
27、簡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28、簡述中學生思維的發展特點。
29、簡述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3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上海某中學推出了個性課程體系,高中開設了23門選修課,34門活動課;初中開設了35門活動課。除了必修課之外,將原來的選修課和活動課分化為5個層次的個性課程,即“講座型”“發展型”“課題型”“競賽型”“補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綜合科開設4~5個講座,以社會熱點和傳播新信息為主,聘請專家、學者擔任主講。學生可自由選擇,對學有余力和有特長的學生,通過組織發展興趣小組、導師帶研究生、強化訓練等各種方式施以個性化教育;而對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學業再輔導,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高中的學習任務。
問題:用學過的課程理論分析該學校的課程。
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問題:運用義務教育的相關知識分析材料。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