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卷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11-17
26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 1949年,美國學者泰勒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課程編制的“四段論”,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課程編制模式,這一模式被稱為( )。
A.實踐模式
B.過程模式
C.環(huán)境模式
D.目標模式
2、“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體現(xiàn)了教學原則中的( )。
A.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fā)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3、體現(xiàn)間接經(jīng)驗與直接經(jīng)驗相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教學原則是( )。
A.直觀性原則
B.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量力性原則
4、蘇聯(lián)十月革命勝利后,專門從事流浪犯罪兒童教育,著有《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克魯普斯卡婭
B.加里寧
C.馬卡連柯
D.凱洛夫
5、提出“產婆術”的教育家是( )。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士多德
D.昆體良
6、靈感現(xiàn)象是( )的結果。
A.直覺思維
B.綜合思維
C.聚合思維
D.分析思維
7、( )反映一個國家配合政治、經(jīng)濟、科技體制而確定下來的學校辦學形式、層次結構、組織管理等相對穩(wěn)定的運行模式和規(guī)定。
A.教育制度
B.學校教育制度
C.教育體制
D.學校領導制度
8、最穩(wěn)定、最重要的學習動機是( )。
A.興趣
B.認知內驅力
C.求知欲
D.成功感
9、勞倫茲提出的發(fā)展的關鍵期的概念,反映了個體身心發(fā)展的( )特點。
A.穩(wěn)定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10、桑代克的學習三律指的是( )。
A.準備律、效果律、練習律
B.準備律、練習律、類化律
C.練習律、思考律、遷移律
D.練習律、因果律、近因律
11、優(yōu)秀班主任首先應立足于增強( )。
A.教學意識
B.育人意識
C.成就意識
D.創(chuàng)新意識
12、教師必須承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教學的( )。
A.客觀性
B.事實性
C.主觀能動性
D.必然性
13、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賈德
C.奧蘇伯爾
D.布魯納
14、在教材組織過程中,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這種教材編排方式是( )。
A.邏輯式
B.螺旋式
C.心理式
D.折衷式
15、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始于(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16、人格的(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A.獨特性
B.穩(wěn)定性
C.整體性
D.功能性
17、在教育調查研究中,為獲取相關資料而對一所學校或一個學生進行的專門調查屬于( )。
A.全面調查
B.重點調查
C.抽樣調查
D.個案調查
18、學校中的校風、班風、學風屬于( )。
A.學校物質文化
B.學校精神文化
C.學校制度文化
D.學校禮儀文化
19、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不包括( )。
A.過渡性
B.閉鎖性
C.社會性
D.穩(wěn)定性
20、 “兒童中心主義”違背了( )。
A.間接經(jīng)驗與直接經(jīng)驗相結合的規(guī)律
B.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C.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21、( )是指由學校根據(jù)本校實際自主開發(fā)并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體現(xiàn)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A.校本課程
B.綜合課程
C.隱形課程
D.地方課程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22、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23、知覺的整體性主要依賴于知覺者本身的主觀狀態(tài),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識與經(jīng)驗。
24、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tài)性。
25、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jù),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有效組織復習的方法。
27、教師的情緒對課堂氣氛的影響。
28、簡述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方法。
29、什么是課的結構?綜合課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30、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曾根據(jù)名家傳記和其他方面的材料,選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軍官、文學家、畫家、音樂家在內的977位名人作為研究對象,他把對這些名人的調查結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這些名人的家屬中,出名的父親有89人,兒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中出名的親屬只有1人。因此,高爾頓認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遺傳決定的。
高爾頓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
31、一位中學教師在談及教育體會時說:“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太不懂事了,有時候甚至不打他,他就不聽話。”
這位教師的學生說:“我們知道老師是對我們好才嚴格要求我們,不過他總是把我們當犯人一樣看待,從來不相信我們,弄得我們平時只好躲著他。有時明知他是對的,也故意與他作對。”
結合德育原則,談談教師應如何處理上述材料中的問題。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