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綜合素質》沖刺提高試卷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9-18
39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9小題,每小題2分,共58分)
1、實驗中學、二中、三中、四中、八中、十一中六所中學參加籃球聯賽,賽前三位裁判員根據各校綜合實力預測比賽結果。一號裁判:冠軍不是實驗中學,就是二中;二號裁判:冠軍是三中或四中;三號裁判:四中、八中、十一中絕不可能是冠軍。賽后發現他們三個人的猜測只有一個是正確的,那么冠軍是( )。
A.實驗中學
B.二中
C.三中
D.四中
2、以下對班主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所有任課教師都可以擔任
B.所有任課教師都必須擔任
C.學校選聘的專職人員可以擔任
D.學校根據聘任條件選聘的任課教師可以擔任
3、包老師為了額外收取回扣,要求全班學生自費購買他指定的輔導用書。關于包老師的做法,下列選項中敘述正確的是( )。
A.是行使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的權利
B.是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權利
C.是自由選擇教科書的規定
D.違反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規定
4、某校學生金某在上課時被教室天花板上掉落的電風扇砸傷,經醫學鑒定,金某右手手臂兩處骨折,傷情嚴重。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認定,學校對此項事故對金某造成人身傷害,學校負有責任。原因就在于學校未履行對學生( )。
A.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
B.教育、教學和監護的義務
C.教育、教學和監管的義務
D.教育、監管和救護的義務
5、發現磁鐵在線圈中運動能產生電流的科學家是( )。
A.西門子
B.法拉第
C.愛迪生
D.麥克斯韋
6、在學校教育中,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 )。
A.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集體
B.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
C.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區服務
D.學生集體、社會實踐、課堂教學
7、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這要求教師要具備( )。
A.崇高的職業道德
B.過硬的教學基本技能
C.廣博的文化知識
D.高深的教育理論知識
8、在我國首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蔡元培
D.王國維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幅壯麗的景象是在( )。
A.華山
B.廬山
C.泰山
D.衡山
10、我國南宋詩人趙師秀寫有名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跟這詩句有關的天氣現象是( )。
A.梅雨
B.伏旱
C.洪澇
D.寒流
11、某中學的張老師在教學崗位上逐步形成了對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對教師職業的社會期望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強烈的從業、樂業、敬業的動機。這些都屬于教師的( )。
A.專業情操
B.專業信念
C.專業態度
D.專業知識
12、現處10歲的小宏輕度聽力損失,他的父母曾多次送他到鎮里的多所小學就讀,但校方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接收。于是,小宏就一直留在家中,遲遲未去上學。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小宏應該( )。
A.在特殊學校(如聾校)就讀
B.應該留在家里不去上學
C.在鎮里的小學隨班就讀
D.在小學開設的特殊班給就讀
13、劉老師很少留意那些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劉老師的做法( )。
A.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B.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C.違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違背了嚴慈相濟的要求
14、有人稱電影是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建筑和戲劇之后人類創造的“第七藝術”。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館放映了人類的第一部電影,宣告了電影時代的到來。放映者是( )。
A.弗拉基米爾?茲沃爾金
B.塞列克
C.盧米埃爾兄弟
D.貝爾德
15、莎士比亞的劇作是歐洲戲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其代表作有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喜劇作品有《仲夏夜之夢》( )等。
A.《威尼斯商人》
B.《神曲》
C.《十日談》
D.《草葉集》
1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規定,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A.教育優先
B.育人為本
C.改革創新
D.促進公平
17、“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正式提出。該術語的首創者是( )。
A.埃德加?富爾
B.雅克?德洛爾
C.保羅?朗格朗
D.保羅?弗萊雷
18、英國劍橋大學的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國際著名的物理學大師,也是杰出的科普作家。他1988年寫的一部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科普小說是( )。
A.《大爆炸探秘》
B.《自然的終結》
C.《物理世界奇遇記》
D.《時間簡史》
19、19世紀80年代,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誕生。其發明者是德國發明家( )。
A.魯道夫?狄塞爾
B.卡爾?本茨
C.西門子
D.齊柏林
20、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夏季奧運會是( )。
A.第26屆
B.第27屆
C.第28屆
D.第29屆
21、某市實驗中學組織教師集體參加優質課評選活動。參賽的林老師意外獲得一份重要資料,這對這次的評選活動非常有益,林老師將這份資料秘而不宣。這體現了林老師( )。
A.缺乏專業發展意識
B.富有獨立意識
C.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D.富有競爭意識
22、“連中三元”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這里的“三元”指( )。
A.秀才、舉人、進士
B.狀元、榜眼、探花
C.解元、會元、狀元
D.鄉試、會試、殿試
23、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指出:“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這說明教師具有( )。
A.保護學生權益的義務
B.提高思想覺悟和教學水平的義務
C.尊重學生人格的義務
D.教育教學的義務
24、“一絲不茍”中的“絲”的本意是( )。
A.計量單位
B.計時單位
C.絲綢
D.發絲
25、班里一名學生丟了100元現金,老師懷疑班里出了“內賊”,遂要求全班學生接受檢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行使了《教育法》中教師享有的“民主管理權”
B.這違反了《教師法》中關于“教書育人”的規定
C.這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侵犯了學生的人格尊嚴
D.這遵循了《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的規定,是對不良行為的有效預防
26、教師之間要“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這是師德教育的( )。
A.“雙贏”協作原則
B.和平共處原則
C.自覺性原則
D.實踐性原則
2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該書將9353個字分別歸入540個部首
B.清代“說文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
C.《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漢代時就被列人“十三經”之中
D.我國古代傳統的注音方法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
28、“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種觀點給當今教育的啟示是( )。
A.教學相長,相互尊重
B.樂教善教,講究教法
C.嚴于律己,為人師表
D.有教無類,教書育人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明教師要( )。
A.為人師表
B.終身學習
C.教書育人
D.廉潔從教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
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某學校一位教師給一名學生脖子上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數學23分,語文46分”。
這個學生耷拉著腦袋,滿眼淚花。
某教師回到辦公室說:“二年級(2)班的學生真笨,這課堂我連續講了三遍,他們還是不會。我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了,他們不會我有什么辦法。”
問題:
請從教師職業道德角度分析上述教師的行為。(14分)
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朱光潛的通達人生
鄭涌在北京大學我所認識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觸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個。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師,都說朱先生很勤奮,甚至是最勤奮的一個。對此,朱老師解釋說,這種勤奮,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為有許多事情不明白而想盡快地弄明白,盡管如此,有些事情卻始終未能弄明白。例如,關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說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邊生活,邊了解。
朱先生批評那種坐而論道,“不抓住每一頃刻實現中的人生,而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與未來的究竟”,做“無窮追溯”的傾向。“這道理哲學家們本應知道,而愛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學家們。”這是“不通達”。他認為,應該恰恰相反,求諸于抓得住的現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他有理想,但很現實;他重悲劇,但不悲觀。“孔子看水,發過一個最深永的感嘆,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本來就是流動的,單就‘逝’的一方面來看,不免令人想到毀滅與空虛;但是這并不是有去無來,而是去的若不去,來的就不能來;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無言之美》中,就已經提出了他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認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他還說:“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便呆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到創造成功的快慰?人生中碰到麻煩和痛苦,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愛。不過,對于人生,總體上朱先生是很達觀的,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開。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會有一些特別的麻煩。他回顧說,年輕的時候,自以為不問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糾紛,是非糾紛卻非敲你的門不可。而事實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說真話、做實事,特別是做成功了點什么,有了一點名氣,你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就容易成為靶子。
在那大張旗鼓的全國性的美學大辯論中,盡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輕易接納他認為并不正確的批評。他保持著他那挑明問題,明辨是非,堅持真理的讀書人準則。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貫之的:不辜負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豐富,不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
不僅如此,他還把這一點發展到了極致:盡其可能去發現批評他的人的優點。盡管許多人都在聲嘶力竭地對朱先生口誅筆伐,但朱先生認為:由此可見他們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評的人,氣量可以大一點兒,不必有太多的抵觸。
后來,我自己的歲數也在慢慢增大,經歷也多了起來,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劇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體會告訴先生;然而,這時他早已離開了我們。
問題:
(1)請簡要概括朱光潛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5分)
(2)朱光潛認為: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對這句話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這句話對你的人生有什么啟示?(9分)
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學校劃分了衛生包干區,班級有了打掃操場的任務,剛開始學生還很勤奮,拿著掃把一陣飛舞。后來就沒人愿意下去了,尤其到了冬天,手拿著竹子做的掃把,太冷,就更少有人愿意打掃操場了。看到這種情況,張老師早上帶頭下去掃操場,當然,還有幾個學生是被張老師叫-去--或者主動去幫的。每天,掃完操場,張老師總是滿頭大汗,但他毫無怨言。面對全班學生,張老師總是大聲地鼓舞學生:“勞動使我們快樂,我為你們自豪!”現在每天早上,早來的男生都爭先恐后地下去打掃操場,大家從中享受到了勞動的樂趣!
問題:
(1)上述材料體現了教師職業的什么特點?(6分)
(2)請結合自身經歷,說明應如何做到“以身作則”。(8分)
三、寫作題(本大題共1小題,50分)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成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秘,讓所有的難題成了樂趣。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有力,你總喜歡把我們高高舉起。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我就成了你。
請根據上述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1)題目自擬,字數不得少于800字;(2)觀點明確,分析具體;(3)條理清楚,語言流暢;(4)論據充分,方法得當。
移動端訪問:中學《綜合素質》沖刺提高試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