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專家押題卷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0-08
440

二、辨析題
1.錯誤。專家解析:學習活動開始和結尾效果較好,因為它們只受倒攝抑制或者前攝抑制的單重影響,所以不應處理瑣碎的事而應學習重要的新概念。
2.正確。專家解析:在這樣的前提下問題解決的可能性較大。
3.錯誤。專家解析: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二者不是一一對應關系。
4.錯誤。專家解析:題于闡述的是代幣獎勵法的優點。
5.錯誤。專家解析:課堂里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課堂氣氛。
6.正確。專家解析:教給學生知識是重要的,但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重要。
7.錯誤。專家解析:題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8.錯誤。專家解析:20世紀以后,義務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9.錯誤。專家解析:杜威強調的是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淪也被稱為兒童中心論。
10.錯誤。專家解析:西方古代教育以古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最為典型。
三、簡答題
1.(1)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2)發展的定向性與順序性。(3)發展的不平衡性。(4)發展的差異性。
2.(1)有效的說服。(2)樹立良好的榜樣。(3)利用群體約定。(4)價值辨析。(5)給予恰當的獎勵和懲罰:①選擇適當的道德行為;②選擇恰當的獎勵物;③強調內部獎勵。
3.(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4.中學教學方法的特點有:(1)師生之間在運用教學方法時的互動和聯系加強。(2)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和相互配合。
5.(1)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2)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3)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
6.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知識獲得、知識保持和知識提取三個階段。在獲得階段,新知識進入短時記憶系統,與長時記憶系統中被激活的相關知識建立聯系,從而出現新意義的建構。在鞏固階段,新建構的意義儲存于長時記憶系統中,如果不進行深層的認知加工,這些信息就會出現遺忘。在提取階段,個體運用所獲得的知識回答各類問題,并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所學知識產生廣泛遷移。
四、材料分析題
1.案例反映了中國、日本和美國在基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具體分析如下:(1)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理念存在的差異。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理念的根本差異是側重于創新還是側重于打基礎。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模式教育,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日本的教育強調創新和基礎相結合,日本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個體創造性和發散思維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和創新,能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同時注重傳統的教學方式。美國則側重于強調創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學生是多看、多想、多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的思考能力、創造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2)教育方式存在的差異。
中國的學校教育方式偏向于應試教育的方式,注重用最終的考試來評價學生,標準則是考試的結果,而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日本學校教育的方式偏重于獨立性和個性化教育,學校通過傳授的知識教授與活動興趣課程的安排,促進學生意志力、創造力的培養。美國的學校教育方式比較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多樣化,并且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方式上,將知識的傳授和問題的解決結合在一起,注重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和美國的基礎教育,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好。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新,對于美國學生,應該讓他們打好基礎,這樣互相彌補是最恰當的,優勢的相互融合才是最優的。
2.【答案要點】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后天的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