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原則考點分析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8-03-21
228

近三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教學與能力的考試中,教學原則的考察點經常出現,基本在單選題中會考察一道,在案例分析題中也會考察到相應知識點,通常情況下會以師生對話案例的情況出現,要求用教育理論中相關知識點來解釋作答,案例題中的第一問就比較傾向考察到教學原則,所以我們在備考教師資格證的考試時,不僅要做到單選題能夠再認,還要做到背誦再現。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以下幾條。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舉個例說,歷史老師在講解岳飛的英雄事跡時,高度贊揚了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老師不僅傳授給學生們知識與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的品德,進行了德育的教育。此原則可以和之前學過的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原則相聯系,赫爾巴特說過:“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意思也是智育加德育。所以,此處是一個比較喜歡出題的點。其次,此原則體現我國教學的根本方向和特點。
二、直觀性教學原則
這項原則是為了解決名詞脫離事物,抽象概念脫離具體形象而提出來的。故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具體分為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選擇題中考頻比較高。實物直觀指的是直接將需要學習實物拿給學生讓學生直觀感知,比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觀看動植物標本等。模象直觀指有些具體實物不能拿到課堂進行講解,需要借助模型,圖片,視頻進行講解。比如地球儀,體育老師講解動作要領時使用的掛圖播放的視頻都屬于模象直觀。言語直觀指的是只憑借老師的語言進行的描述,這是最經濟實惠的直觀方法。此原則有與之相關的古語可以聯系考察。夸美紐斯說過“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教學”。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靠形狀顏色聲音進行思維的。荀子說過:聞之而不見,雖博必繆。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以上幾句話都體現了直觀性教學原則。
三、因材施教原則
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標準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要根據學生實際出發,關注個別差異,有的放失進行教學,使得每個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考點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孔子聞斯行諸的故事。大有大成,小有小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查其所安。
四、循序漸進原則
此原則根據人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制定的,教師在施教是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知能力發展順序進行。常見的考察形式有古語名言反選。比如,不凌節而施,雜施而不遜,則壞亂而不修。欲速則不達。盈科后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 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原則考點分析了,了解更多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請聯系育德園師的講師,老師將一一為大家解析,祝你順利拿到教師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