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之普雷馬克原則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8-03-09
681

普雷馬克原則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經常會被考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經常會面臨如何選擇恰當的強化物來幫助學生塑造行為的問題,普雷馬科原則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指導。這一原則在2014下年半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以單選題形式進行考察。
普雷馬可原則,又稱“祖母原則”,是行為主義者普雷馬克在試驗中得出的。試驗中,為孩子們提供“糖果”和“游戲機”兩種選擇,如果利用更喜歡的一項活動作為強化物,可以增加孩子選擇另一項活動的頻率。因此得出結論:"更有可能發生的活動可以用來強化不太可能發生的活動",即高概率事件可以作為低概率事件的強化物。實際上是呈現了一個期許和目標,為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動力。
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恰當運用。例如:對于學生而言,“做游戲”是喜歡的事件,“打掃衛生”是不喜歡的事件,此時利用普雷馬克原則,只有打掃完衛生才可以做游戲。
在家庭中同樣適用。例如:“看動畫片”是孩子喜歡的事件,“做作業”是孩子不喜歡的事件,此時家長可利用普雷馬克原則提出要求:只有完成作業才能看動畫片。這樣會促進孩子做作業行為的發生。
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1、順序不能顛倒,即低頻率事件在前,高頻率事件在后。例如:如果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如果你保證看完動畫片后能完成作業”,則不會起到強化作用。當孩子在從事喜歡的事件時,由于自身缺乏的一定的自制力,就會無限延長該事件的時間;當轉而不喜歡的事件時,由于缺乏興趣和動力,完成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這在實際家庭教育中也是經常出現的。
2、兩種行為對學生而言要在喜惡方面存在明顯的對比,即高低頻率的行為進行恰當的組合。例如:同樣都是學生不喜歡的事件,“做作業”和“做家務”,則不會起到預期中的強化作用,
3、要言而有信,即如果以喜歡的事件作為獎勵以呈現,則學生在完成指定行為后必須予以兌現,否則不利于產生持久的效用。例如:家長承諾孩子“如果期末能夠明顯進步,就去游樂場”,當孩子完成后家長卻沒有兌現承諾,這樣將失去孩子的信任,日后再利用普雷馬克原則就會存在障礙。這在實際家庭教育中也是經常出現的。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普雷馬克原則了,在教育實踐中,恰普雷馬克原則,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家長的教育工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要進行恰當的使用。了解更多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請聯系育德園師的講師,老師會為你一一解析,祝你順利拿到教師資格證。
移動端訪問: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之普雷馬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