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教師資格證筆試10個??贾攸c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9-01-24
315

已成功報名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的小伙伴們,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安心復習,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備考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吧! 今天給你們送上“歷年筆試10個??贾攸c”。讓你隨意感受一下歷年筆試考點,以備戰2019筆試考試。
一、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是什么
教育與生產力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對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社會越發展,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也就越密切。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的主要表現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1) 教育使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2)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
(3)教育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
(4) 教育可以使勞動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擺脫現代分工為每個人贊成的片面性。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3、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
教育不僅通過培養勞動者實現科學技術的再生產,而且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直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成果。
三、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的主要體現
生產力的發展是引起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發展變化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終的決定因素。
2、生產力水平制約人才規格和教育結構。
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組織形式。
四、簡述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在當代的體現
在當代,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日益密切。就生產力對教育的作用來看,最突出的是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就教育對生產力的作用來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對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信息技術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的誕生與推廣應用。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和人造衛星的發明和應用。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即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時代,其對教育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教育開始邁向網絡時代,網絡教育正在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信息技術改變著知識的數量觀念,同時也在改變著知識的質量觀念。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義務教育的個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臺。這是因為:一、信息技術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個別需要。二、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三、信息 技術將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2、教育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貢獻。
人力資本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其包括學校教育、職業教育、衛生保健及為適應就業變化而進行的信息搜尋等形式。
五、政治經濟制度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
1、首先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掌握國家政權,誰就能控制精神產品的生產,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一個國家設立怎樣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怎樣確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3)政治經濟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政治經濟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內容的選擇,特別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選擇。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也產生積極的的作用:
(1)教育實現年輕一代的政治社會化。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適應和擁護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政治活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完成年輕一代的政治社會化過程。
(2)教育為政治培養專門的政治人材。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經濟氣度的主要途徑。
(3)教育對當前的政治變化和發展產生影響,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教材、言論、文章以及他們的行為是宣傳某種思想,借以影響群眾,服務于一定政治經濟制度的現實力量。
(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進程,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政體,但又間接取決于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度。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六、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1、文化與教育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教育目的的確立,除了取決于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之外,還受文化的影響。
(2)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的內容就是人類文化,不同時期的文化和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影響著教育內容的不同選擇。首先,文化的發展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的不同選擇。其次,不同的國家與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教育內容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3)文化影響教學方法的使用。
2、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對文化的創造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教育為社會文化的更新與發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并通過他們去推動本民族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及整個社會意識的發展。
二是教育如何選擇文化并將選擇后的文化確定為教育內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三是教育帶來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與異族文化的交融和優化中,激發出文化的生機和動力。
七、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同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相比,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種文化。
1、為什么說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特定的文化構成了特定的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生存于其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著強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社會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和課堂文化,對教育活動起著無形而又強大的影響作用。
2、為什么說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這是因為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
一方面表現為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時它與文化構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另一方面它的實踐者及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如思想觀念、價值傾向和行為方式,這時它又成為文化本體。
3 、為什么說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社會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這是因為一方面,文化通過教育活動得以傳遞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過教育發展得以豐富。
學校文化: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華勒,他在1932年《教育社會學》中提及。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演化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
學校文化由觀念文化、規范文化和物質文化三部分構成。
觀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由認知成份、情感成份、價值成份和理想成份四種基本成份構成,觀念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學校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
規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種確立組織機構,明確成員角色與職責,規范成員行為的文化。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
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學校環境文化,二是設施文化。這三種文化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
學校文化的特性與功能:
特性: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已任。
4、學校文化特別是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
功能: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凝聚、規范的功能。
八、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1)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2)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3)培養人是在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中實現的。
(4)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特殊社會實踐。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1)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
(2)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3、教育有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九、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教育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實現我國現代花事業的關鍵所在。
2、教育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堅持性因素。
3、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4、教育是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領域。
十、如何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992年黨的十四大指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大計(也可稱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了落實這一要求:
1、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對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的認識。
2、把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的第一要務。
3、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發展。
4、進一步動員社會資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資體制。
5、建立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
6、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移動端訪問:2019上教師資格證筆試10個??贾攸c